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学的内圣境界是敬畏与洒落的统一,理学诗歌是内圣境界的诗意体验.理学诗歌的意境以"有"的境界为主,又充分吸纳了佛道庄禅"无"的智慧,从而诗意地展现了理学家有无合一的人生境界.理学诗境的主调是"诗可以乐",表现的是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2.
由陈淳《启蒙初诵》及其诗歌用韵可以看出,陈淳时期的南宋漳州方言和今天的漳州方言在语音特点上仍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东、阳韵相押,支、鱼韵通押等。因此,陈淳撰写的《启蒙初诵》,是一本适于用当时漳州方言诵读的地方教材,陈淳与他的启蒙老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当时漳州的本地方言,而非南宋时期的通语。  相似文献   

3.
路薇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3-18,30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相似文献   

4.
宋明两代,理学为盛。理学以一种知识信仰的辐射,渗入诗中,遂有了儒者的理学诗。理学与诗歌成为宋、明士人典范的身份标志,但复古宗唐诗风弥漫下的明代理学诗自不能完全循着宋代理学诗的路数演进,其间的变化正可折射出宋明理学在不同文化生态下的诗歌体现。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实际也是有较深造诣的理学家。他的《诚斋易传》、《心学论》和《杨子庸言》等学术著作皆对理学有所发明,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他关于诗歌教化的诗味说,尤其是他的诚斋体诗歌风貌的形成,都与他的理学观物理论、理学人生境界思想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淳出身于穷苦人家,却获得“紫阳別宗”的学术地位,最终入祀孔庙.在成长过程中,他以执着于“圣贤事业”的信念克服了家庭经济困难和政治困境,点亮了成才的指明灯.在实践过程中,他以教育实践和学术创造实践为基础,构筑了自身成才的基本条件.在此过程中,陈淳以教育与治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完成了以普及教育的方式来传播理学思想,成就了儒学大贤的地位.陈淳的成才条件及过程启示当代青少年需要强化自身努力实现成才目标.  相似文献   

7.
湖湘学派是南宋初期的重要理学派别,与理学大师朱熹在学术上关系密切,其成员在诗歌方面与朱熹也多有交流,并互相影响。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文学思想上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一)在文道关系上,主张斯道即是斯文,重视诗文的教化世用;(二)主张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用学者之诗概括理学体诗;(三)不废吟风弄月的诗情,提倡平淡闲远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邵雍是宋代理学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歌于率意而为、自得其乐的创作中无不体现出:安时处顺、知命乐道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权变主体的必备条件。陈淳的经权思想具有传承性、周延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他尽管没有其师朱熹那样博大精深,但在理学经权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淳研究一直局限于理学范畴,即使朱熹经学思想被高度关注之际,学界对陈淳经学思想研究仍旧寥寥无几;但是陈淳的经学思想是其作为“紫阳别宗”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礼学方面,他在朱子重视礼与乐的基础上强调礼乐一体,强化礼乐双修过程,推广礼顺人隋的思想于日常教育过程。在易学方面,陈淳寓深奥易学于儒家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大力普及经学教育。由此形成了重视经学思想,卫护朱子学派而影响深远的北溪学派。  相似文献   

11.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新鲜活波,独出机杼,诗史上称为“诚斋体”。本丈从自然情怀、理学精神、童心意识、生命体脸等四个方面对其内容特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古代东北亚国家,高丽王朝基本上是以"诗学意识形态"支配其社会生活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也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文学文本介入生活而不仅仅反映生活。由于十分推崇汉字书写,高丽王朝的诗学意识形态具有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书写中心主义"追求,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其后的朝鲜王朝也营建了自己的诗学意识形态,但其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性理学"却是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  相似文献   

14.
理学又称道学。宋代理学,是宋代儒学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注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宋代理学产生于10世纪,最重要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程颗、程颐、朱熹、张(木式)等。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宋史》辟有《道学传》,为24位理学家立传,占四卷篇幅。部分理学家另列入《儒林传》或《隐逸传》。入《道学传》的闽籍理学家7人,即游酢(建阳人)、杨时(将乐人)、罗从彦(南剑人)、李侗(剑浦人)、黄干(闽县人)、陈淳(龙溪人)、李子方(邵武人),约占《道学传》人数的30%,阵容相当强大。游酢、杨时与谢良佐、吕大临为程门四大弟子,号“四先生”。杨时先学于程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宋史,道学杨时传》)。颢卒,又学于程颐。杨时一传而至罗从彦,再传而至李侗,三传而至朱熹。黄干、陈淳、李子方等都是朱熹的弟子。“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朱熹、张(木式)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同上注)。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内在学理而言,曾国藩理学思想表现出以下特色。一、以宋学为宗,但不废汉学;二、强化辞章之学为理学服务的功能;三、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四、以"礼"合理,重视阐发理学与礼学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代苏州画家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论述,指出其水墨花卉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与沈周“观物之生”的绘画思想作比较,着重体会陈淳“观物会意”绘画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戴复古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深受理学的影响。其诗歌或者以理学思想为旨归,直接表达其理学见解;或者在写景叙事、往来酬唱中反映安贫乐道、从容达观的处世态度,清介自守、独立自持的心性品格,悠游泉林、静养其德的自得自适,蕴含着丰富的理学色彩和理学意味。其诗歌风格平淡质朴,用词不避俚俗,显示出理学在文字表述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文学界认识文学创作与宋代理学的关系时,无一例外地只看到其消极一面,把宋诗不如唐诗,甚至宋代诗歌的衰亡,都归结为理学之“障”所致;同时,宋诗的一个人所共知的特色,即所谓“理趣”,由于人们很少从理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分析,也就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对其哲学根源很少深究。实际上,理学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题材、表现手法,以及人生观、审美观、社会意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弄清宋诗“理趣”何由形成,就不能真正把握宋诗的特质;不探究理学与文学千丝万缕的  相似文献   

19.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诗歌的艺术特色可用"秀"、 "雅"、"和"、"远"四字概括."秀",诗歌语言清新秀丽;"雅",诗歌娴雅不俗;"和",诗歌达到"天人合一";"远",诗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