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众传播既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又有商业属性。媒介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各阶层应该平等享有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然而,当前大众传播媒介资源越来越多被只占人口少数的“主流人群”或拥有较强经济、文化、政治等实力的人群所占有,因此,大众传播时代对“三农”问题的偏视问题愈发明显。这种忽视、误读及偏见现象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背离,腐蚀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构建,拉大了地域的差距。本文通过收集各省级电视台涉农栏目、邮政官方网站的邮发报刊目录数据库等,分析其在“三农”报道的数量、内容结构以及所构造的形象来研究大众传媒对“三农”的偏视问题,并对如何改善此状况提出了相关分析及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英丽 《职业圈》2011,(35):40-42
电视是当今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电视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对受众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对其他形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加强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媒介出现以来,人类社会文化就一直在"媒介化"。随着大众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的"媒介化"进程迅速加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媒介化"的表征,即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中介、媒介强烈影响和塑造着文化、媒介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正健康传播主要是指健康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分享的行为与过程1。从大众传播的视角看,健康传播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2。当然,健康传播可以运用一切传播渠道和手段,并不局限于大众媒介。健康传播学或健康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来探究健康信息的传播规律,促进人类健康或改变非健康的行为。健康传播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的兴起,始于1970年代初的美国3。以  相似文献   

5.
沈昕 《对外大传播》2010,(10):43-43
民间外交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传播学认为,对外传播的类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大众媒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传播有所增加。新媒体日益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传播模式,逐渐波及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思想领域。对大学生生活的渗透也是无处不在,这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全方位的。我们将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渠道与政治社会化结合起来,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类早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产物之一手机媒体,日益流行,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媒介依赖现象亦日益严重,而SNS作为年轻人使用手机媒体的主要信息载体,越发成为媒介依赖现象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麦奎尔的大众社会传播理论中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之间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以手机SNS为代表的媒介、SNS主要使用受众、以及社会现状之间的媒介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赫伯特·席勒作为第一个系统阐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学者,批判地研究了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和政策,解释了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动力问题、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强调了美国全球统治过程中媒介-文化力量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世界对文化、教育以及有意义的信息的迫切传播需求严重依赖于美国的传播机构与系统,并深受其影响。通过直接的经济控制以及间接的贸易和外国的仿效,传播已经成为美国世界权力扩张的决定性因素。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空间被发达国家的强势世俗文化严重挤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此种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传播的今天,我们时刻都处在无数的新闻信息之中。但同时我们也深感困惑,我们从媒体上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全面、客观、真实的吗?媒介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样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另外的新闻事实呢?他们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至今,新闻理论界给我们的答案多是从新闻价值、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回答。而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切入,认为新闻作为现代国家部落化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制作与传播是基于一种亘古已久的部落情感,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应变对策。部落情感和新闻部落化人类伊始,就是依地缘关系集聚而居,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  相似文献   

10.
西方排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展信息战。2008年的格鲁吉亚事件、2014年的乌克兰事件促使信息战有所升级。在长期、频繁的负面信息轰炸中,俄罗斯的国家及领导人形象都遭到了巨大的损伤。为应对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声誉的严峻挑战,俄罗斯政府采取积极的传播策略给予了有力还击,收效显著,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负面评论,重塑其国际形象。在这场俄罗斯与西方多国抗衡的信息战中,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显示出其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对峙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1.
胡全权 《职业圈》2013,(25):86-86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个人,是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区别于新闻、广告和宗教传播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传播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于政治传播的一种。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传播的内容一信息、传播的主体、客体、传播的过程和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受众需求比媒体需求更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在融合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受众对于跨文化的符号不再被动接收媒介赋予其的文化意义,而更多从自我出发完成对符号的使用。在中国对外传播中,中国符号从主要承担认知功能,到主要承担标签认同与价值观认同功能。梳理并重建原有符号体系,可在新环境下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史诗悦 《文化学刊》2016,(4):236-237
在现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往往容易忽视人们身边最常见却又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即信息。本文旨在结合"媒介及讯息"这句话,从媒介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信息生活以及文化传播,以期在对信息的研究中对现今人类学研究提出几点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武文颖 《文化学刊》2009,(2):102-106
本文从媒介文化视域阐释了手机报作为媒介文化新的分支,它的媒介文化新特征,预示手机报将引领未来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为媒介生态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也给现代社会环境和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技术的强势渗透和垄断已无形中将人与"传媒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技术对信息传播速度的每一次增值,最终促使受众自觉地、自我强迫性地信息跟进;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带来符号表征效果的强化,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容易逃避人的意识的审查;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将人带入一种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媒介技术以这种方式在发挥隐形权力的同时,也在为受众不断赋权和重新赋权,制造着新的平等和不平等的信息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6.
楼旭东 《文化学刊》2013,(3):162-168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出现,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成为继电视之后,另一个广泛影响受众的传播媒介。电视与网络提供给人们大量的信息,需要人们有选择性地进行捕捉和筛选,并且须充分而正确地了解和使用媒体。本文结合沃尔顿最新的著作,对信息文化生活展开讨论,并通过对电视和网络两种媒介的分析,阐述了现今媒介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以使更充分地理解沃尔顿的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物质水平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动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日益显现出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国产动画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言论观点     
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传播系统,需要具有能包容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的特点,因为渗透到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仅仅由大众传媒刊播广告和经济信息等大众传播活动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伴随商务活动等经济行为的传播活动中,有大量是个人间的和机构间的传播活动。张咏华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经济文化市场是生产力,即使是工商文明的核心——商品交易,也不能够回避商业运作背后的文化内核。德国的汽车为什么能够打败美国?因为德意志民族文化严肃认真,所以打败了美国。因此我们看到这种危险,应该尽早地呼…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下国际文化传播结构的两个结构性特征。本土化的媒介叙事越来越多地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的媒介形态也促使着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的传播语境中。对此,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认为一国想要自己输出的文化产品与大众媒介信息被广泛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就必须根据输出地的文化特征,将所输出产品进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时代,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新媒体作为良好的信息、技术传播平台,在宣传、推广思想意识,推动思想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面对多样的社会思潮和不良人士恶意散布的负面信息,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战胜新媒体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成为相关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