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文明社会都会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系统,每种道德规范系统都包含有难以统计清楚的众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即道德准则、道德范畴和道德原则。其中,道德准则是含有一种具体道德要求的普通规范,道德范畴是含有一类道德要求的重大规范,道德原则是含有根本道德要求的基本规范。这三种分属不同层级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蕴涵与派生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道德可以分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道德。所谓社会的道德,主要是指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所共有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社会理想和社会风尚,包括社会建制的价值原则等。所谓个体道德,是指个人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维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完善所选择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行动以及所建构的道德品质。个体道德是由道德理解、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构成的,是个人在具体的、终身的社会生活中个性化的道德表现方式。一个社会的成员作为公民必须是通过培养的,社会成员并…  相似文献   

3.
经济交往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系统中的一个层面,其基本原则是经济交往中的利地原则,这最能再现道德境界的利他。利他原则的确立反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经济交往领域的道德准则,突出了特有的利益关系在道德上的要求。利他原则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与社会集体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共产主义道德之一,是与资产价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道德相对立的。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总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列宁说:“旧社会依据的原则是;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这样的社会思想教养出来的人,总是一个“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及别人的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个人主义的典型的信条。无产阶级的集体  相似文献   

5.
道德,就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所谓道德观则是对上述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评价。 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导致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原有较稳定的某些道德秩序被无情打破,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导道德秩  相似文献   

6.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毛泽东集体主义既是对马列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继承,又批判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准则。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彻底批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种种论调。  相似文献   

7.
论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准则,自觉履行其相应的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要使人们懂得善恶、是非、荣辱,更重要的是要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风气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多数人为了适应社会而慢慢抛弃在学校所习得的道德,只有少数人坚持自己的道德,但难以适应社会。囚徒困境及其游戏表明:最好的做人原则是"宽容的以牙还牙"。这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仅自己有道德,还能够促使别人形成道德,并能够在社会上建设和维护道德。道德建设和维护能力包括正义感、道德智慧、道德号召与合作能力以及"天下有道"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面对当前由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建立起一套适合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和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既是现代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文章探讨了加强公德建设的若干途径,加速我国公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幼儿通过交往可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道德金律的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根源于人性 ,它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前提下 ,既强调要尊重他人欲望 ,又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别人头上。它发端于人己异同的辩证认识 ,是在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共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准则 ,人与人是可以相通的 ,把我所不欲的强行施于人 ,那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因为 ,我所不欲的 ,也可能是别人所不欲的 ,因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内蕴着“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道德金律也有利于防止貌似正确的“人所欲 ,施于人”的错误准则的滥觞。这一道德准则具有最明显的道德性 ,并能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我澄明。它最容易掌握和最容易操作 ,人们凭着自己的体验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正确性。它确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2.
金连钧  汪琼 《江苏高教》2007,(6):152-153
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是指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企关系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的重要关系。伦理互动是利益主体问道德意识、道德准则、道德活动和道德状态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符合平等自由、互利互信道德原则的正向伦理互动。政府与企业的正向伦理互动是社会伦理进步的关键。政府与企业正向伦理互动的关键在政府。还利于民与还权于民是政府引导和实现正向伦理互动的首要举措。正确认识和行使企业公民权利是企业实现与政府正向伦理互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感恩的心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懂得,对关怀和帮助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2.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个人享受的快乐生活是通过别人的付出得到的,培养学生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的道德生活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的集体主义道德该如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理论和实践同时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回答。一、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审视各种利益关系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竞争性原则、求利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等。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 ,而利益的获得离不开道德准则为其创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  相似文献   

17.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活动中基本的准则及道德要求.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道德准则,恪守诺言,诚实不欺.该原则确立了民事主体的行为规则,平衡了多方利益关系,并具有对法律进行修正、弥补的功能,兼具有道德性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双重特点.在司法实践中,该原则可通过民事惩罚性赔偿制度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破除传统,消除的道德思想,建立平等,公正,进取的伦理准则,是时代的呼唤,它要求从我做起,从实际出发,在道德建设中坚持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体系的基本核心。列宁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着重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调节人在他的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里行为的原则、要求、准则与规则的总和。道德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又寓于“善良”、“诚实”、“良心”、“公正”等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道德概念都具有评价的性质。道德原则与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狭义来说,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活动;广义来说,还包括社会风气、行为示范等等对人们所产生的道德影响。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把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反映和论证的一定的道德要求、规范、原则和观念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引导人们依据道德准则,既能够实行自我约束,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够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