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漫话地戏     
黄辉 《寻根》2008,(5):70-75
贵州安顺一带的地戏,近年来已渐为人知。这种戏的表演形式十分特别。一般演戏,总是演员在高处,观众在低处,尤其在农村野外,演员更在高台之上,而观众则围观于台下,故有“矮子看戏,凭人说长短”之语。但是地戏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几位成人肩上各站一位活泼可爱的5、6岁的小演员,他们伴随着打击乐、弦乐,在悠扬的曲调声中,小孩边唱边舞,而脚下大人则伴随着他们的手和头部动作变换台位,或跨步、或跪步、或小跳步,上下如一,配合得十分默契。这就是沙县肩膀戏。沙县肩膀戏起源于清宣统年间,是全国独家的民间艺术,向来以演技奇特、唱腔灵活、戏路宽广、场地不拘,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拿手剧目有:(花子过关》、《补锅》、《小放牛》和《辕门斩子》、《打鱼杀家》等。沙县肩膀戏可以在室内舞台上演出,更多的是在露天走街串巷表演。福建省沙县肩膀戏  相似文献   

3.
深泽坠子戏     
纳新 《寻根》2015,(3):138-142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京津等地。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戏以真声唱字,唱腔独特,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既有传统戏曲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戏出年画王树村中国的戏曲艺术即以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具备歌舞表演于舞台者来说,也有千余年历史了。但以往的戏曲演出,多在都城首府,或城镇庙会上,广大乡村、山区的平民百姓则很难有经常看戏的时间和经济能力。而民间美术里的戏出年画,却能使平民百姓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博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社会风气极为开放,自由浪漫的风气形成了文士不受拘束的心性,对快乐与放纵的追求,又促使他们将博戏视为不可或缺的游乐方式。好赌的文人在唐代是屡见不鲜的,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盛唐著名诗人崔灏,也是喜欢樗蒲饮酒的放浪形骸之辈。至于中唐以后,文人的生活更是与宴游博戏青楼妓馆紧紧连在一起。《唐摭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祜客居淮南幕中,有一次参加文人聚会,宴会上杜牧向歌妓索取骰子以赌酒,并随口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祜应声答日:“便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略指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唐以后士子的精神追求,他们不再一味地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肯定个体的价值,而是走向生活,走向享受,走向了另一个极致,博戏也因此而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6.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戏的历史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 ,博戏习俗已相当流行 ,上自诸侯 ,下及黎庶 ,均有关于博戏活动的记载。汉朝建立后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长期安定 ,博戏之风更为盛行 ,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汉代博戏之风流行于各个社会阶层 ,从宫廷至街巷市井 ,长期兴盛不衰。汉代宫廷的博戏活动自汉初就出现了据《西京杂记》记载 ,汉朝建立后 ,太上皇徙居长安 ,凄怆不乐。刘邦问其左右 ,乃知太上皇“平生所好 ,皆屠贩少年 ,酤酒卖饼 ,斗鸡蹴鞠 ,以此为乐”。高祖因此乃作新丰 ,移诸故人实之 ,太上皇乃悦。高祖以后 ,汉代的许多皇帝都…  相似文献   

8.
’95金秋,丹桂飘香,金风送爽,在由安徽省政府、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主办,安庆市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欢快的锣鼓点,悠扬的黄梅调,将长江北岸的重镇安庆装点得分外喜庆。11天中,来自湖北、江苏、安徽的黄梅戏演出,犹如一朵朵带露的山茶花,竞相怒放,又一次向人们集中展示了黄梅戏艺术的青春惑力,也带给人们以黄梅戏艺术在和时代的结合中变革发展的美好退思。从名篇名著中汲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和创作灵感,是这次艺术节上演剧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或许,这也是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安…  相似文献   

9.
按爪哇语,“哇扬(Wayang)”意即“影子”。畦扬戏属于10世纪前发展形成的爪哇古典玩偶剧。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印度南部的皮制玩偶,据说是随着印度教而传入爪哇的。哇扬戏的大多数剧本改编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雅加达,建有哇扬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蔡官村在贵州安顺市南10公里,村的西头座落着我国第一座村办地戏博物馆。安顺地戏是贵州屯堡人(主要分布在安顺地区各县市及贵阳、黔南、黔西南、六盘水市邻县农村)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旧时称地戏为跳神,是一种头戴面具在地坝表演的古老剧种。地戏原属中华古老傩文化中的军傩。随着明初调北征南传入贵州。当初是屯田军人在营中自娱自乐“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意”(《续修安顺府志》)。演员全是男性,女性角色为男扮女妆。面具造型有文武、老少、男女、凶善及神话怪异形象。面具简练、夸张、极富个性。演出…  相似文献   

11.
重庆阳戏是祭祀戏剧,演出时通过对阳戏神明的膜拜来祈求福祉以驱邪纳吉。神轴画像是众多神明的集中体现,一般主要悬挂在演出坛场现场,根据其不同的描绘内容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悬挂位置。重庆阳戏多数神坛的主奉神明是川主、土主、药王,以及《总真神轴》和《三教总真神轴》中描绘的120多位神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区域的阳戏坛班还单独供奉一些另具特色的神明形象或演出中使用一些神轴画像作为特殊道具。神轴画像是阳戏坛场布置的重要元素和阳戏演出的必备道具,为研究阳戏及其宗教艺术提供料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2.
赵燮雨  王潞伟 《寻根》2014,(4):79-86
<正>"西装旗袍戏"的提法是否造成概念混乱西装旗袍戏本该归属于时装戏之中。大量文献资料证明,与"西装旗袍戏"有关联的记载,毫无例外地同时出现了"时装戏"这个涵盖面更广、表征更为准确的名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沪剧卷》关于"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中,"西装旗袍戏"出现10次,"时装戏"出现17次,并且用到"西装旗袍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建国初期,黄梅戏还是流传于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获得一片赞扬之声。此后,这个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魁力,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剧种队伍迅速壮大,终于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大戏。早期的黄梅戏演出,是以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戏为主,以民歌小调为表现手段,反映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如《打猪草》、《卖大蒜》等。剧目的积累和建设,是在剧种的不断发展和…  相似文献   

14.
客家花朝戏     
郑紫苑 《寻根》2012,(3):116-119
起源与意义 广东紫金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而兴起于紫金县的花朝戏由于在展演的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客家元素,成为了该地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它起源于一种被称为“神朝”的祭祀活动。从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创立“定长春”花朝戏班开始后,逐步形成了花朝戏,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当今许多舞台剧的创演.均出自京沪川等地少数几位名导演之手,这使风格迥异的中国剧种的个性特色被淹没与消解,戏没味儿了。  相似文献   

16.
乡戏人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乡村戏班相遇,他们那对戏曲和人生的热爱深深地触动了我,促使我静下心来观察、了解并记录他们。戏班所唱的戏是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宋元南戏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百姓的主要娱乐形式,也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戏传入福建后与福建地方民间优秀剧种结合后,逐步在闽南仙游、莆田一带形成了莆仙戏。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淘洗,宋元南戏在其发源地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从福建的莆仙戏中仍能感受到南戏古老的流风余韵。这个名为仙游凤鸣剧团的戏班来自仙游县的榜头镇,由42个当地的农…  相似文献   

17.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18.
戏写海明威的被盗作品程在里1922年12月14日的傍晚,从停在巴黎里昂车站的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人偷走了一个绿色的小旅行皮箱。这旅行皮箱的主人是海明威第一个妻子哈德丽,这是在她赴瑞士即将与丈夫相会之前发生的事,后来成了美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失窃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六朝时期,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扬州地区,民间就流行对鬼神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并伴随有香火小戏,如六合一带的"洪山戏"和高淳一带的"目连戏",都是由最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鬼神活动,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源于"傩"舞的六合洪山戏六合洪山戏,是在"傩"的基础上,经由神会内、外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香火小戏。旧日五岳神会,开坛前便开宗明义地唱道:"业兴周朝列国初,嘉明方相乡人傩;驱邪逐疫从今古,维护凡民福自多。"  相似文献   

20.
吴燕玲 《寻根》2014,(6):46-48
<正>福建戏神信仰概况由于地域和声腔剧种的不同,以致戏剧行业在寻依、塑造行业保护神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异性,北方有供奉唐明皇、清源祖师、二郎神等为戏神的,而南方尤其是福建则祀奉田公元帅为戏神。田公元帅又称田都元帅、相公爷、田元帅、宋江爷、雷元帅、三田元帅等。福建各地的田公塑像形态各异,就莆仙戏班而言,其田公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武身田公元帅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有两条辫子,嘴上画成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