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古籍出版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字传播日趋成熟的今天,古籍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古籍数字出版领域中,存在图书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和图书馆(或学校、研究团体)三方主体,他们在古籍数字化出版中各拥资源、各具优势,却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终这三方将成为古籍数字化出版的联合主体,形成以数字出版转型后的图书出版社为主导的全方位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民族文字出版公益改革的今天,明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工作中的合理使用范畴,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将有助于民族文字公益出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民族出版事业必须与时俱进"民族出版按传统和狭义的理解即是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然而,面对新时代、新时期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民族出版给予新的定位,对民族出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新的确认。"首先,民族出版的宗旨应是通过出版物为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服务,为广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其次,民族出版的主要任务应是: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向各少数民族提供政治读物;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出版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典籍;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  相似文献   

4.
编辑在教材出版中的主导作用,是编辑主体意识在出版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教材出版全过程的策划和对教材出版各工作程序的组织与协调。本文就《普通高等学校二、三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以下简称《高师体专教材》)的出版,从  相似文献   

5.
《传媒》2001,(9)
本刊讯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决定今年举办全国第四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发出通知。第四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由中国出版科研奖励基金领导小组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6.
正校对,是出版行业各专业人员的入门课。随着出版节奏的日益加快、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在出版工作实践中本应加强的校对功能在实际运作中却逐渐被边缘化,诸如编辑作业替代校对作业、减少校次、弱化校对流程、过度依赖校对软件等现象,在出版工作现实中比比皆是。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校对题答题中呈现出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审视专业教学和出版实践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一窥编校工作中的技能缺失点、教材编撰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科研数据出版及数据引用规范发布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梳理现有数据出版模式及优劣势,分析数据出版的主要流程;另一方面结合经典案例,提出不同出版模式下相应的推荐引用策略.[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数据出版领域的相关研究报告及论文,对比各数据出版模式,对各出版模式的优劣势、数据出版流程及引用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现有出版模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数据独立出版、数据论文出版、合作出版以及期刊自行出版,每种出版模式下引用策略不同.数据出版的一般流程需要经历5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克服各数据出版模式的局限以及数据出版体系的构建入手.  相似文献   

8.
由澳门基金会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联合主办的“九七中文图书音像展览”于4月18日至21日在澳门举行。此次展览是内地在澳门举办的首次大规模联合书展,得到了组织者和参展者各方面的重视,展品包括各出版机构近期出版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内容涵盖了科技、教育、法律、经济、历史、语言文字等各个学科,代表了大陆近年来的文化出版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近日决定在今年举办全国第四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发出通知。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出版科研奖励基金领导小组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10.
出版产业生态的丰茂繁盛,是出版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鲜明标志,也保证着出版产业的持续良好发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  相似文献   

11.
最近,文化部出版局发出(84)办字第522号文件,通知各有关单位向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提供资料。通知说:为了帮助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研究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行政机关、各出版社、省以上书店和其它有关的出版、发行和图书进出口单位予以大力支持,积极为他们提供本单位的有关资料。通知具体要求提供的六类资料是:公开出版的有关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论证少儿阅读与少儿出版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援引国外的经验之后,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几方面问题。进而提出,出版方、家长和图书馆这三股力量,是完善少儿阅读环境、促进少儿出版发展的关键。各有潜力可挖,各有事情可做。  相似文献   

13.
出版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治理是“对于管理的管理”.出版企业治理是指通过制度和机制的设计,规定出版活动运行的网络框架,使出版企业的管理活动在这个网络框架内发挥作用.要本着分类共同治理、内外共同治理、动态共同治理和效益兼顾的原则,构建出版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冲突协调机制,最终实现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出版的建设中,出版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出版信息资源系统为出版内容资源的积累、处理、保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正因如此,出版内容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在各出版单位方兴未艾,使得各出版单位拥有的电子资源日益丰富,各种形式内容的数字资源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出版内容信息资源系统的多样性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感到不便,因为各种数字资源都有自己的数据结构、组织方式、查询方式以及显示界面,用户为了查准、查全所需要的资料,不得不分别进入不同的查询系统,不得不熟悉不同的检索方式和显示格式.  相似文献   

15.
担负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任务的民族新闻出版事业,是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出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3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构成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园地,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出版十分落后,有的地区几乎处于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下,中央和有关省、自治区、自治州相继建立民族新闻和出版机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出版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图书、杂志和报纸的发行量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叶莺 《全国新书目》2011,(12):18-19
在当前中国出版产业链条上,上游出版机构都在努力转企改制,向公司化、集团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作为产业下游的各图书销售终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书店的崛起、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发行集团的重组和谋求上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实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出版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民营出版公司的兴起,正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民营出版公司还属于地下活动的话,那么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一批民营出版公司则逐渐浮出水面,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近几年的各大报刊,以及各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在各类图书的前几位,无论是引进版,还是原创版,有许多都是民营出版公司策划、编辑的。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出版产业政策的松动,为民营出版公司的兴起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在事业向产业转型背景下,出版产业链策划的缺失,为民营出版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民营出版公司的崛起,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的呢?为此,我们约请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明亮先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出版概念在当下环境中面临适应性挑战,亟待重新认知。通过对出版概念史的梳理,发现出版概念是近代史语境下中国、西方国家、日本文化交流与知识互动的结晶;在实践中演进的出版概念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概念;在现代性视野下,出版和传播概念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基于上述发现并结合当下环境,本文提出了出版概念再认知的新路径,并将出版概念界定为:一种将不同主体创造的知识加以组织、加工、建构,并发布在公共载体上的社会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文化强国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创新精神的出版人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在融合发展趋势下取得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突破,但也面临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程较慢、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出路问题尚未理顺等问题。对此,新时代出版人才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党管出版”“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促进出版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复合型和专业化的人才结构,加快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以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奖”是一种全国性的、荣誉较高的图书奖励。它是在各出版社推荐的基础上评选的,即由各出版社推荐一本本社在本年度出版的最佳新书参加评选。就这种意义上说,整个中国图书奖的参选图书是中国出版精华的集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出版界积极的方面,代表了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趋势、方向和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