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茜 《中国博物馆》2013,(1):104-108
以2001—201O年上海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展览数量、展览时长、展览周期、国内国外展览、联合展览、古代与现代展览、展览类型、临时展览网上介绍等方面对上海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馆》2009,(3):98-98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为响应这一重要的体育盛会,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再度联手,于2008年4月30日至7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特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该展共展出文物108件(组),分“古希腊诸神”、“超级运动员赫拉克勒斯”、“宗教圣所”、“体育赛事”、“胜利”、“音乐”、“男性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博物馆》2009,(3):92-92
2007年9月30日至11月18日,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石渠宝笈·唐风宋韵——辽博清官散佚唐宋国宝书画苏州特展”。该展主要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26件清官散佚唐宋书画,其中24件为一级文物,2件为二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开馆历年以来举办的展览中文物整体级别最高的一次特展。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界对于展览多以时间长短来划分,以博物馆馆藏为主、展期较长(5-15年甚至更长)的称之为常设展览,或日基本陈列,①而展览期限较短则为临展,或日特展。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举办科技类展览不仅要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本文在对伦敦设计博物馆“移居火星”特展展览主题、内容策划、形式设计与展览教育活动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探究类展览以生活化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观众像科学家探究科学一样学习科学。展览还体现出“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让观众思考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目的及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南传播》2014,(7):180-180
6月22日上午,由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台湾张荣发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船政与台湾》特展,在台北的长荣海事博物馆开幕。为期1月的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1874年6月沈葆桢抚台期间在台开山辟路、兴办义学、发展经济等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物馆》2009,(3):119-119
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省联合举办的“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于2009年5月22日至8月30日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该展是湖南省博物馆建馆以来第一个专业的原创展览,也是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省级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特展。展览从全国范围内遴选260余件(套)楚文物精品,分四个部分——“尚武修文”、“尊礼崇乐”、“蕴美求奇”、“好巫祈福”全面展示楚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博物馆》2009,(3):66-66
“宝石之光”展于2005年10月20日至2006年7月2日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该展是一个天然宝石及宝石艺术珍品展览,展品全部来自著名的宝石收藏家迈克尔‘斯科特,总计138件(组),包括“宝石与晶体奇珍”和“宝石艺术”两大部分,这既是一个艺术展,也是一个科学普及展,对上海博物馆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不仅能给广大观众带来艺术的审美,更能传递科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海艺存珍"特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展,特展共展出上海舞台艺术史料展品307件,其中艺术档案实物原件36件,包括清末民初的艺术档案珍品8件,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上海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该展览共分如下几个部分。"艺海捞珍"展示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  相似文献   

10.
当下,博物馆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特展,这已然是博物馆业者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并被付诸实践。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教育先进理念和成熟实践的分析研究,并通过对中国博物馆特展尚存问题的剖析,对在新形势下如何策划好博物馆的特展以开拓博物馆展览教育功能的新格局、实践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建设现代化博物馆的个性化理念、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依托特展将博物馆的科普宣教作用发挥得更加吸引人、更加灵活、社会反响更优等课题做了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阐释理念策划的展览,不仅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还能够提高博物馆信息的传播效果。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的策划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展示”到“阐释”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展览内容体系的制定过程、文物信息的阐释方法、“以鲁迅说鲁迅”的叙事策略等方面,最终实现从展览文本到鲁迅展览空间的转化。希望通过对策展经验的总结,探讨如何协调历史人物、观众与展示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向来被视作是进行文化、历史、科学方面教育的极佳场所.同时,作为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一个分支,博物馆和展览传播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开放地接纳传播领域的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园林"特展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体采访的质化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受众对展览的观感和理解,从而揭示在博物馆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以及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文创产品、文物修复师,乃至故宫里的猫,都成了"网红"。"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两个现象级展览先后引发万众争睹名家画作的"故宫跑",并在网络被热议;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故宫文创产品让网友惊呼"脑洞大开""萌萌哒";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ilibili网站爆红,在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等热门电视剧和纪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是两类属性各异的博物馆藏品,“跨界”展览在于通过这两类展品寻求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相互融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从现代科学发展维度审视博物馆“跨界”展览,从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视角诠释人类文明,从“跨界”展览形式探讨博物馆展示手段,不断推出精品陈列,为广大民众奉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博物馆界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层出不穷。远有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锦程、更衣记";近有成都博物馆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还有专门为这一主题设立的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包容性博物馆”概念在世界博物馆学界愈发引人关注。在英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展览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概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英国国家级与省郡级博物馆在展览中关于“包容性”的四种实践,分别为:信息层级化、临时展览、随展活动和索引博物馆。这些类型的实践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较为成熟与成功,可以为中国的博物馆包容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考古特展"坚持学术、文物、叙事、服务、宣传五位一体,为打造精品展览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近日,青岛市档案馆将《青岛制造之路》大型展览赠送给青岛职业技术学院,5月16日该展览在青岛技术博物馆开展。《青岛制造之路》大型展览以丰富的文字、图片和珍贵的实物资料,向观众展示了青岛的百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启发观众思考青岛的未来发展与制造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社会化参与,除了博物馆积极地构建与社区、与民众的对话之外,以藏品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特展"中可以看到,当藏品变为展品后,博物馆、志愿者、观众、媒体、微博粉丝等众多个人和机构都进行了热情参与,这正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一个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