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2.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有些报纸上存在着一种互送“名誉”的不正之风。有的记者把没有参加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人的名字,添署在自己的文章上,以此送人情。一篇几百字的新闻,署名往往一大串。文章署名人多,不见得是坏事,只要署名之人都真正参加了稿件的采访和写作。问题是有些署名人并没有参加该项报道的采写,只  相似文献   

4.
署名非小事     
凡写文章都需署名,表示文有其人,也有文责自负的意思。近来,一些报刊的新闻稿署名却出现了一种浮燥心态,其表现主要有三: 署名之一:长串署名。一篇新闻稿并非宏篇巨制,有的仅是一条简讯,署名却是三人以上;一张新闻图片,文字说明两三百字,而署名却多这五六个。这是为何?有的说这是为了照顾通讯员、记者的积极性,凡搭着边皮的都署署名,皆大欢喜么!  相似文献   

5.
专利专利,独自具有的权利。专利是别人不能随便染指的。别人要需要时,可以付钱购买,千万别坏了规矩,否则,对簿公堂。文章署名是舞文弄墨者常遇到的事,这署名是作者的专利。近几年来,因署名“专利”而闹纠纷的日趋众多,这也为文坛增添了好多话题。不过,大千世界也真怪,在一些人为“保卫”自己的署名专利而“斗争”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署名专利与他人平分乃至毫不保留地拱手相让。有的作者把自己作品的署名权部分让给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编辑、记者,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6.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7.
浩元 《编辑学报》2015,27(1):74
答 这是《编辑学报》编辑部有意所为.我们当编辑的都知道,文章作者署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对文章拥有著作权的标志.我们平时对学术界的种种学术不端表现包括署名的不正之风也常耿耿于怀、深恶痛绝.在编辑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编辑学报》的少数作者在发回给编辑部的校样上添加了新的作者署名,有的还一加两三个,有的补加了通信作者.  相似文献   

8.
油水与汗水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2):56-56
有的通讯员写稿,光想从别人那里捞油水。一种人是利用网络信息,在网上下载资料、整合资料;另一种人是在报刊上寻章摘句,东抄西凑,据为己有。这两种人从媒体上捞“油水”,是侵犯著作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还有一种人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写文章总爱与人合作,靠与别人合作过日子,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是与别人合作署名。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自己负责这项工作,规定下面通讯员的稿子,必须要经过单位“审查”,否则就不能评奖评先,这是设卡捞“油水”;再就是从公文里捞“油水”,靠会议简报、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  相似文献   

9.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  相似文献   

10.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  相似文献   

11.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地方关于新闻管理工作的文件在讲到"严格实行刊发新闻稿件和节目的‘三审’制度"时,提出"新闻稿件的署名原则上不超过三人"。这样的问题类似规定般地在新闻管理部门的文件里加以强调,虽然是针对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或者说还有讨论或者商榷的空间,但这也足见稿件的署名问题在新闻界已经很有治理的必要。而在一家报社公布的一次评报意见也印证了这件事情。评报意见是这样说的,"一则百余字的消息.署名竟是3个人。这样一条简讯,用得着3个人去写吗?类似一稿多人署名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学报》2011,(2):122
文章的作者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但是编辑部发现,近年来有不少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添加了新的作者署名,有的一添还在2人以上。本刊不赞成这种现象。为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为其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做过实质性贡献,但尚不足在文章上署名者,一般在文尾以公开致谢的形式来肯定给予的帮助和贡献。这虽无明文规定,但已约定俗成。它既是搞科研做学问的职业道德,又是编辑出版管理的需要,理应遵循和严肃对待。 总的说来,这个问题上论文作者处理是好的。但也常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对确实给过实质性帮助的人,不公开致谢。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被致谢者诸如荣誉等权益问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作者参与到新闻报道工作当中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一篇文稿多人署名的风气也随之看涨,就算不得什么好事。笔者认为:搭车署名当休矣!  相似文献   

16.
还我记者名     
1998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一篇《小戴彬喜上加喜》的文章,署名为“本报记者亚男 监利报记者 袁呈彦”。看了这个署名,让人好生羡慕。其实,小报记者在大报上被署以记者,并与大报记者齐名。这本来是个寻常事,因为大记者小记者,都是记者。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上不时见到“一片多名”的怪事,一张新闻照片竟署名两人以至多人“合摄”,实在令人费解。摄影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可以几人分工合写,连缀成章,摄影却只能一人按动快门摄取影像。新闻摄影也不同于艺术摄影。拍摄艺术照片可以有人组织场面,有人布置灯光,有人制作特技,他们共同付出了劳动,自然应该同时署名;然而靠瞬间  相似文献   

18.
署名要严格     
写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文坛上的一件事情,也颇有些讲究,它有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风方面的问题。旧社会的情况不谈。新中国成立后,写文章署名,都由作者自便,真名也行,笔名亦可,作者们都郑重其事,风气是好的。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文章署名上也来了一场靠大革命”。“四人帮”反对报刊文章由个人署名。他们有个奇特的逻辑:“工人造机器不署名,农民打粮食不署名,你们知识分子写文章还署个什么名?”连稿费也取消了。但见各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19日河南日报上了一篇小杂文。题目是《不能慢待“明天的买主”》,署名是苗中义。我们发现这是南阳日报于9月16日已登过的一篇文章,署名为陈向阳。后来又查到,早在南阳日报刊登之前.1984年4月16日农机化服务报上已经发表过此文,原作者为单福。三篇杂文的题目基本相同,文章的布局结构、遣词用句,几乎都相同。不同的是作者姓名。这真是抄袭之中还有抄袭,窃者背后还有行窃人。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抹掉作者名字、换上自己名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一定会从报刊上见到:“漠人”、“边塞”、“边城”、“塞外”、“雪城”等署名的文章。许多编辑们也会收到这些署名的来稿。来稿上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政治部审稿专用章”的朱红大印,落款地址是“甘肃省临洮八里铺部队新闻中心张雪城(或王玉琴)”。人们当他是一名军人,一个作家。我要在这里告诉世人,他是一个专门从事剽窃报刊上文章的“剽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