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的"南音"是流布在闽、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区域的一种传统乐种。但在古代文献的《二十五史》和《十三经》中,它却有另外的意义表述。历史资料显示现代"南音"与历史上淮河流域的"南音"有着一种渊源关系。历史"南音"的方位性通过江浙一带"清商乐"逐步表现出它的乐种性,为现代"南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了现代"南音"对历史"南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泉州南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以古朴典雅、旋律优美委婉、节奏徐缓舒展的奏唱风格著称于世。王珊《泉州南音》一书以“了解南音,体味南音”为宗旨,从普及性角度剖析了泉州南音的历史风貌、生存环境、乐器功能以及奏唱技能和传承理念。  相似文献   

3.
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按照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红旗谱》已经是意义完备的“现代小说”,它体现了人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即人的成长表现出历史本质的生长过程。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更为激进的“文学——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南音曲牌与唱腔的基本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南音乐学功能,其中南北交类曲牌颇具特色且有学术研究价值。通过以典型的南曲《听见雁声悲》为例,从南音与南戏相互融合的历史痕迹、南音曲牌的基本音乐结构与南音曲牌唱腔的特点,论证探讨南音“南北交”的源流、乐学功能与唱腔艺术。  相似文献   

5.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三部历史电视剧,分别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三部“重量级”大戏,气势恢宏,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历史剧的角度来说,这三部戏各有特点。《康熙王朝》基本上再现了历史,可以说是部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有人说它“歪说历史”,但它只是对主要人物的评说与传统观点不同,剧情仍是以正史为主体的。《天下粮仓》则有更多的艺术虚构,在打造过程中,编织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故事,但大体仍以历史为基础,在戏剧冲突中显示了严肃的正剧风格。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阿褴公主》与郭沫若《孔雀胆》题材相同,都从“现在”出发去理解历史,但施蛰存是用心理分析去解构历史,肯定人性,传达出一种“现代情绪”,而郭沫若是把对安娜的感情升华为一枚“献给现实的蟠桃”,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明确了他们学观念和学风格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二人的相互批评了。  相似文献   

8.
《论语》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书架上,多少人捧读它,从中找到自己要追问的答案,宋代开国宰相对话《论语》,找到治天下的方略;于丹与《论语》对话,得到的是“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启示,这样一种关注当下的积极的对话,无疑是能让许多人得到智慧和力量的,受到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对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作了有力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由于是以整体主义历史观的普遍性原则来全面替代以欧洲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原则,因而陷入了“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的泥沼。认为在肯定弗兰克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的基础上,提出了绝不能以一种“普遍意义”的历史观来代替另一种。甚至作者提出了的“多元化”也仍然要警惕它成为一种意义上的普遍性原则,从而使多元化本身亦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中新的滑铁卢。  相似文献   

11.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南音演唱具有千年历史,它用泉州方言来演唱;在泉州民间音乐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而形成,有着独特的韵味。但随着南音进高校以及当代受众音乐听觉的变化,也面临着如何在保留、继承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南音演唱理应得到更大的挖掘与提高,因为探索南音演唱艺术特点,不但有助于南音艺术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在挖掘古曲的演唱方法上,进一步提高演唱技巧;改革传统唱法,挖掘南音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13.
泉州南音拍板是南音表演的主要乐器,起指挥、统领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音由原本自娱自乐的形式逐渐地向舞台表演化发展,南音拍板从原来掌控节奏和速度的指挥者,逐渐地被一些人当道具摆设。拍板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以致影响了南音特有的音乐特点。鉴于此,本文力求探究南音拍板及其作用,指出拍板被忽略的影响和原因,提出重视拍板特性的措施,以体现拍板在南音表演中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泉州南音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起到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音是一种以曲牌为主要音乐表现形式的乐种,与中国传统曲牌有紧密的联系,但其强大的填词性特征和功能在南音曲牌中被逐渐弱化,从相同曲牌不同乐曲歌词篇幅的巨大差异,就可感受南音曲牌的非填词性特征.而笔者以为,南音曲牌体本质已经内化为一种曲牌性思想和规律,南音腔韵的存在即为证明.  相似文献   

15.
南音演唱长期停留在“真声演唱”的层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演唱训练,给古老唱腔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将声乐课程切入南音演唱,从学习声乐技术这个层面来提高南音演唱能力。从泉腔特性和南音演唱特点出发,探索泉州南音演唱的声乐艺术,旨在发展南音演唱事业。  相似文献   

16.
南音指套的形成历史悠久,其中《我只心头》指套是迄今发现最早有相关记载的南音古曲。该古蓝传承衍进,历经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的南音(南戏)文献记载,从小领域真实映照出南音传承历史大背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依据历史资料,通过插图举证,从明刊指套萌芽、清代指套衍进、民国时期指套记载、新中国时期指套记谱诸方面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南音传承的历史奥秘。  相似文献   

17.
南音“四管全”、民乐四重奏以及欧洲室内乐四重奏等重奏形式,同样都以四件乐器演奏,其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可比性。通过对南音“四管全”及欧洲室内乐四重奏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试图从上述三者外在形态到音乐本体,对深层次同异关系及其文化意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孕育下,泉州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民歌。泉州民歌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特色,并在与闽南戏曲音乐及泉州南音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成为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地方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文章以泉州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歌的体裁、音乐特点等角度对其地方区域特点及音乐风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