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康熙朝中后期,科举入仕政策导向下的文化教育"繁荣昌盛",其直接结果是科举应试人口膨胀,中式机率走低。科举笼络士子、控制社会的功能亦相应趋弱。情势所逼,清廷设立恩科。雍正、乾隆二朝恩科的周密实施,在保障科举控制社会之强力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科举的根本功能——选贤任能作为交换而被牺牲。长此以往,科举终结,以培养专事科举者为主旨的清代教育亦失去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范哗 《考试研究》2014,(6):90-94
考试出题是考试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出题方式与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考试制度文化变迁,是评价与衡量考试制度质量的重要指标。清代科举制度历经悠久的发展历程,其出题方式及考试内容趋于完善与稳定,成为彰显科举文化与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与调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清代定鼎之初,即走上了全面移植明代科举模式的道路。范文程是这项制度因袭运动的具体操作者。入关前,由皇太极授意,范文程在满洲政权内兴学校、开科举,已为恢复明代科举制度做好充分准备。入关后,范文程“士心得,则民心得”的观点深得清帝的认同;在实施科举的过程中,他亲任三届会试主考官,并参照明例,就完善科举制度细节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范文程之所以会成为清初科举“一沿明旧”的有力推手,虽与其本人的家世和汉文化功底不无关系,而清初皇帝笼络汉族士人、缓和民族矛盾的行政需要则是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乾隆九年(1744年),舒赫德倡议科举改革,清廷修撰的《清实录》等史籍对此有记载。这说明,官方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与北洋政府时期修撰的《清史稿》不同,《清实录》在谈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时,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忽略了舒赫德及礼部官员等无奈,甚至稍显焦灼、惶恐的心态。这种拒绝记录时代消极心态的做法表明,面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清廷已束手无策,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回避根本矛盾。《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具有标志性意义,那就是在科举制度最稳定、最繁盛之时,透露了这种制度行将终结的讯息。  相似文献   

5.
《考试》2005,(10)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一朝改废。2005年9月,是废除科举的第一百个年头,在此之际,对于科举、考试、教改等诸多问题,大家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明朝已发展至备,关于明朝科举的文闱之制,过去史学界文、著颇丰,而武举方面却论者罕至,本文试就此做一略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明朝武举之沿革古之取士,文武并重,但未专设武举一科,皆应时需而荐举,且无定规。至唐朝武周时因将帅乏人,始以武举为科举一目。此后武科之设,其规条节目虽不如文举之详明,然文武两途历代相沿,分道并进,至明朝武举之制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7.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是清代科举制度中安抚落第者的一项具体措施和政策。而对乡试落第士子赏给举人衔的作法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完善于嘉庆朝,直至光绪二十四年结束,其政策和措施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数据的统计,此期间福建乡试得到恩赏的年老举人人数较多、比例较高,这与享受着科举大省的待遇、又作为边远省份享受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福建作为边远省份其重视学习和进取的数量比例大大超过其它一些边远省份,即使是在科举大省里面录取举人数额也是较高的,这说明福建的科举考试在教育发展,人才孕育、社会稳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挟带是自科举考试出现后就伴生的一种舞弊形式,清以前就多有表现。但在科举制度广泛推行的清代,尽管政府不断颁布禁止挟带的法令,但一者挟带的手段更为多样,再者挟带的范围更为扩大,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挟带等舞弊行为的盛行严重损害了科举本身所标榜的公平性,导致了一批庸碌之徒混迹官场及政治的趋于腐败,使世人对科举的信心逐渐减弱,亦成为科举制度迅速被废除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借闱是科举学术语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时,封建政府借用异地科场集中办理乡试或会试的科举现象,以保障科举制度的实行和杰出人才的选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苏、皖二省大乱,江南乡试停滞.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咸丰九年苏、皖二省向清廷中央提议借浙闱举办江南乡试.而后,众官员从借闱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公平性、保障性等五个维度出发,对此提议展开激烈讨论,赞成者多从教育公平、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优势,反对者则从考场承载力、考场安全等方面质疑其实际可操作性.三个多月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最终清政府决定苏、皖二省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观古鉴今,清代借闱对高考制度的完善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作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一些方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对赵翼的生平及文学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退出科场七百年以后,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改革中的有力之举。文章即探讨这一文化事件得以持续实行的原因,当是清初历代科举改革政策的积累,诗教与鼓吹休明的需要,及试帖选本的"与时俱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已走向衰亡阶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扼杀维新运动三年后,又不得不沿着维新的道路走下去,高唱变法,于20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主要有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