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统战思想资源。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统战方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而不同”一直在指导着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作为统战方法,“和而不同”重在追求“和”,贵在能包容“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大文化的观照下,翻译中既存在普世性认知因素也存在文化间及译者个体意识间的差异性,解构主义的观念便意味着翻译变通源语文本,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系统中建构差异性的新文本。在语言/文化间的变通中,汉“诗词”翻译存在文体形式多元化的合理性,文中所示的案例描写与分析显示出上述理论探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主权的社会基础,从哲学角度确立了主权作为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基于主权的本质确立分析框架,认为主权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主权观念的生态化决定主权观念的产生和流变。分析了主权观念的生态变化,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了“类意识”概念,并论述了类意识在主权的产生、流变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后期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对结构主义的分解和破裂、对形而上学的批驳、实现反传统的建筑形式等。本文归纳了“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记忆”,等建筑创作手法,并分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叉”传统。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就是反对一切中心和权威,反对一切恒定意义,使作为研究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哲学得以继续存在于一个质疑的空间,在对抗的过程中予以肯定并在封闭时马上开放一个空间。本文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视角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心论、权威论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不断地以解构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找出其存在的弊端,避免教学模式陷入僵化。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异质同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义是“立”,有破才有立,因此,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两个主义是否是世界、社会、事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是否是绝然对立的,如英文字母体现意义的那样的矛盾体?他们是否有同一性——共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分析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探求其可比性的程度,找寻其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自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被德里达引入翻译理论之后.国内大多数翻译界学者认为解构主义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但是同时也认为解构主义思想颠覆了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且很大程度上把解构主义同韦努蒂的畀化翻译思想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对解构主义思想的追根溯源,以及和相关概念的比较,发现国内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观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不仅混淆了两个不同层面的“忠实标准”而且在论述解构主义和异化翻译之间的联系时过于草率。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  相似文献   

9.
“韧性”是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概念,是不确定环境中主体所应具有的适应性、回应性等能力。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国家韧性”成为政治学中探讨国家在风险中特定能力的话语。然而,目前对于国家韧性的讨论多以国家内部的制度体系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关系中作为整体性存在的国家。审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韧性,必须立足于系统思维,在“纵”与“横”的国际关系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探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纵向角度看,国家韧性以国家为原点、地缘为延伸,具体表现为从边境到全球风险环境中的国家韧性结构;从横向角度看,将国家韧性放到竞合关系中,分析在国际竞争—合作的不同领域中国家韧性如何彰显。总体来说,国家韧性是大变局时代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郭烨 《文学教育(上)》2008,(23):121-121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懈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粉丝”名的食物范畴化理据——一个大众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原生词粉丝。与转移借词(loanshifl)粉丝2同音。粉丝2在被粉丝1投射上“食物”属性之后,升格为一个范畴词。本文从大众文化的视野,探讨大众文化作为粉丝。范畴化的理据性,并指出粉丝以食物的形态出现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解构性、去边缘化与“绿色回归”等要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若干辨证关系,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阶级性与普世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土文化"与"洋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与"外围"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57-59,104
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国际秩序的问题,国际秩序问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处理国际关系的重大议题.当前,国际秩序处于变革的时期,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如何建立这种秩序的问题,国际社会在进行不断的探讨.通过三位一体的权力、制度、认同来理解秩序、国际秩序,可以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近20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和评估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首先应该解决一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逻辑的和利益的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划分,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努力建设逻辑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亨延顿的“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化因素;儒家化是一个开放的化体系,它是由多种化集合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来的强盛,这种阻碍中外化正常交往的思潮即将消亡,不会成为“明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合著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力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再重建>出版后,引发了对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对"主权"和"平等"等基本准则的争论.本文认为历史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由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规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权"和"平等"原则没有过时;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这需要我们建立国际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但目前,在学界已形成的文化理念——包括"交际文化"论、"文化定型"论、"文化依附"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巨大的文化事业的要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转型。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狭隘的"交际文化"观念,建立国际文化的大视野;第二,突破"文化定型"观念,以克服跨文化理解的障碍;第三,变"文化依附"为"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8.
人情国度里的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这种传统化因素对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推动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能将公共关系诱入误区。剖析“人情”与公共的关系有利于在公关知识传播和应用时,广纳本土化的精华,力拒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在社会实践行为过程中,主观意识的状况和水平之群体性的反映样态。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构成,三种文化交融互摄、循环扩展,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