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蜀化厚积的武侯教育一路“牛市”,教育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势头奔涌。  相似文献   

2.
古蜀文化厚积的武侯教育一路“牛市“,教育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势头奔涌.……  相似文献   

3.
秦筱 《教育》2009,(5):47-47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在学校“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方面所做的“新教育实验”取得了成效。而年过五旬的女教师邹显惠正是武侯实验中学“新教育实验”的带头人之一。她笃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20年来她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材。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近日隆重举行“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挂牌庆典。西南师大校长邱玉辉教授向校长张永清同志授与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的挂牌。西南师大心理系主任兼研究所长、博士导师黄希庭教授聘为武侯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相似文献   

5.
李海 《四川教育》2013,(5):30-32
2012年深秋,因参加武侯区教育系统“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我随“武侯校长团”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约1个月的专业集训和参观考察.内容涉及相关课程、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美国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等专题讲座、问题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研修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跳出传统研修思维定式,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行政部门、研修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合作共治的新理念和新路径?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通过构建“融研修”体系,转型区域研修方式,从“大一统”“上行下效”的结果性研修转变为“多主体参与”“协调共生”“激活每一个”的过程性研修,以推进江干教育研修治理现代化,服务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武侯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创造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区域教育进入了城乡一体、高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重点论述成都市武侯区在既有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所创新的具有武侯特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阐述了支持武侯模式的相关教育理论以及武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校在成都市率先开展计算机教育,并坚持以计算机教育科研为龙头,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学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1994年成为原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批授牌、西南地区唯—一所“全国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97年跨入了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先后承担了三项国家级、一项省级和一项市级科研项目.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小学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窗口学校.  相似文献   

9.
郑州华士达学校是经郑州市教委批准,由郑州华士达有限公司投资,于1994年8月创办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新型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创办5年来,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严格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1998年7月被确定为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研究项目‘转型期学生个性、品德发展和教育’实验基地”,并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创业典型”、“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社会力量办学示范性学校”等荣誉称号。盛夏7…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武侯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创造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区域教育进入了城乡一体、高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重点论述成都市武侯区在既有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所创新的具有武侯特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阐述了支持武侯模式的相关教育理论以及武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区域教育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武侯区于1991年建区。12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使武侯的教育从整体上形成了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牵引全方位、全过程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章在分析与解读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人民至上、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等守正层面提炼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与政策源泉,阐述了“全人、全过程、共同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并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思想理路、理论导向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书记“学思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个使命在肩的教育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时代新活力、贡献教育新力量。区域新行动奉贤区委区政府和全体教育人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内涵、时代使命和教育担当,提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奉贤要以教育发展优先化、育人方式先进化、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治理现代化和老百姓对教育满意度高的“四化一高”总体要求,定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奉贤实践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思路,打造南上海教育高地,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加快建设教育强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4月7日,“资阳市首届教师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在资阳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读书活动”由资阳市教育局和资阳市教育工会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教师读书网和成都新教育书店协办。启动仪式上.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分别作了专题讲座。藉此机会,记者就“教师智慧”这个话题专访了袁振国所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的文件,在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战略思想上提出面向2035年教育“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五育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限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平衡”“融合”“评价”“价值”四个方面。为保证“五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目标的实现,应从意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方面树立“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观;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组织指导等方面加强“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应从政府宏观引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布局、国际教育参考等方面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从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上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统犹如“无形的掌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信仰与范式,它本身处于发展之中。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探索的教训在于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对于新时期重新思考教育传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传统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因和资源,发掘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目前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合理地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传统之维,以传统为批判的视角、以传统为发展的根基、以传统为转化的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与持久的支撑力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推进,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双重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依赖性日益显著,整个社会发展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应该日益强化。有关社会应当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的讨论,代表着关于社会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定位与角色应逐渐从“保障性”的基础作用向“引领性”的驱动作用转变。为此,需要改变社会与教育之间“决定-反作用”关系的传统认知,超越社会功能主义对教育的封闭化理解,尝试建立一种评价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教育尺度”。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十一五”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省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动员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今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现代化,而公民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之本。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的率先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现代化教育包括全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适合社会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运行机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中国教育现代化应实施“重点投入,优先发展”、“确保基础,高层统筹”、“集中几点,放开一片”、“经济制导,法规制约”四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云建设背景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信息化随之进入2.0时代,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将更深度地与教育教学融合,助推教育现代化。工信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是“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并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