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在家中,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唠叨着打断孩子,立刻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学习;课堂上,当孩子学到“瓶颈“时,教师没给孩子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为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硬灌给孩子,孩子成了“容器“.试问,没有了土壤,种子如何发芽?……  相似文献   

2.
罗华 《四川教育》2003,(2):67-67
成长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在家中,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唠叨着打断孩子,立刻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学习;课堂上,当孩子学到"瓶颈"时,教师没给孩子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为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硬灌给孩子,孩子成了"容器".试问,没有了土壤,种子如何发芽?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家长半日活动后的家长问卷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留言:“在活动时,我没有看到老师对我的孩子进行指导。他选择的活动过于简单了,老师应该引导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活动。老师总是指导淘气的孩子,他们太牵扯老师的注意力。而我们这些乖孩子是不是不太受老师的关注?”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感受,但是这位家长多虑  相似文献   

4.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5.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  相似文献   

7.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8.
章乐 《生活教育》2008,(12):63-63
"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却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什么我(班)的孩子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就是贪玩,从来不自觉?我们的家长、老师经常这样抱怨。在抱怨之余.很多家长和老师又会用自己小时候珍惜学习机会、有学习的兴趣.自觉学习的经历来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9.
常桂珍 《家长》2023,(25):22-23
<正>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或温暖心灵,或指点迷津,在成长的旅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与老师关系融洽、和谐相处,在学习与成长中“小手拉大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也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师生关系的冷漠与疏远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与班级活动的排斥,师生之间的误解更有可能滋生叛逆与抵触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本本干净整齐的作业,心里由衷地高兴。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太好:好动,上课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等。于是我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开完会,还有许多家长主动留下来,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久久不愿离开。一位家长有些紧张地说:“陈老师,我的孩子表现得怎么样?”我一看,是李启明的家长,便把李启明的情况向他做了介绍:“您的孩子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回答问…  相似文献   

11.
又到了填写幼儿发展评估手册的时候了,翻开一本本手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用笔一字字、一份份地填写下我对他们的爱。翻到原原的手册时,我却看到前面一页只有家长写的话,而教师那一栏却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我一惊,原来上次发评估手册时,原原的这本给漏填了。这漏掉的一份“爱”会给家长、孩子带去什么?虽然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提过这件事,但他们心中会怎么想呢?……我在那空白处补上了老师的话:“原原,很抱歉,老师不小心将你小册子上的评语漏填了,你能原谅老师吗?你是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你……”我尽量用…  相似文献   

12.
林秋艳 《家长》2023,(25):29-30
<正>九月秋风送爽,新学期迎来新气象,一批稚嫩的儿童正站在幼儿园门口,拉着家长的手,等待步入成长的新阶段。然而,每当新生入园时,教室门前看到的往往不是和谐愉快的情景,而是一张张因为恐惧、焦虑而泪眼婆娑的小脸——有的孩子在家长身后嚎啕大哭,有的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更有的孩子不停地拍打着家长……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孩子对入园的抵触情绪,也指向了家长与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入园焦虑。如何消除入园焦虑,赶走孩子的“情绪小怪兽”呢?家长朋友别着急,家长学校来支招。  相似文献   

13.
左右 《家庭与家教》2005,(10):54-55
我女儿上小学六年级,非常懂事,是个热心肠,而且组织能力很强,在班级里的人缘也好,所以从上小学开始到现在一直担任班长,班级的活动给她组织得有声有色。明年就要升初中了,可最近我发现她的学习有所退步,我认为是她当班干部影响了学习,想让她别干了。我这种想法对吗?云南昆明潘娅敏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有所退步,就让他们放弃做班干部及参加课余活动的机会。许多学生逐渐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的“小夫子”。当班干部就一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吗?许多学生是学习尖子、工作能手,在老师家长的赞扬声和同学们的羡慕眼光中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今天,值得我欣慰。因为,太多的真诚让我感动了。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家长会上家长们一声声真挚的感谢:“张老师,我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真的太谢谢你了!”“张老师,我们的孩子放在你班上,我们放心。”“张老师。你真的像妈妈一样爱着他们,我非常感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每周都提前将下一周工作的具体安排写成周计划贴在活动室门口,这既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引擎,也是与家长交流的窗口。但实践证明,在我们的家园互动、家园合作共育上,周计划对于家长而言显得过于笼统与概括,不能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每天在园的情况(学习、游戏、生活),影响了家园合作的实效。如,在我们没为家长写计划前,接送孩子时经常有家长问:“张老师,你们今天学了什么?我回去与孩子交流一下。”“张老师,你们昨天学的什么,××回家没说清楚,我也不知道,没法跟他交流。”……为此,我班每天专为家长写计划,把一天的具体…  相似文献   

16.
潘“司令”是江阴县长寿镇上群众对幼儿教师潘静亚的亲热称呼。一九六二年,长寿镇上几十个孩子散在家中,孩子父母上班不安心。公社妇联薛主任动员潘静亚到幼儿园当老师。当时她已接到供销社的聘书,每月工资三十多元。但她看到孩子们无人照管,影响家长工作,公社领导又这样信任她。她想,党和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毅然当上了民办幼儿园教师。要办幼儿园,没有房子,没有桌子,怎么办?潘老师把自己家中房子让出半间当活动室,把家中门板搁起来当桌子,还发动家长备椅子。这样二、三十名  相似文献   

17.
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我在办公室里一张张地翻着学生的试卷,分享孩子们半学期的收获。其中有一道题吸引了我的目光,题目是:“老师总是这样——”。要求孩子补充句子。大多数孩子写“老师总是这样爱笑”、“老师总是这样关心我们”……看到这些,  相似文献   

18.
陈秀亭 《师道》2007,(1):26-26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冰心语)在我们师生携手走进新课程,不断开展新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曙光。为了使“野花们”能从大自然中吸吮多方面的营养,让他们更好、更美、更茁壮的成长,老师与家长都倾注了不少心血。我  相似文献   

19.
如此父母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少数家长,没有当好这位“老师”,没有用好这个“课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给我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一位女生和邻校一位男生谈恋爱。上课走神,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降。学校几经教育,她仍不肯斩断情丝。无奈之下,只好请出“法宝”──通知她家长来校,商讨解决办法。她的家长来了,来的是她的母亲。当教师把她不足15岁的女儿陷入早恋泥坑的消息告诉她时,这位母亲听后不是怒颜厉色,而是喜形于色:“好呀,老师,我女儿这么快就找到老公了,不用让我…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校淘气、做错了事、打架或学习不用心,有的老师总以“请家长”作为震慑学生的一种手段,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前不久,我见到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其实是老师留的作业过多),被老师处以体罚,第二天又请了家长,说这孩子学习不用功,光贪玩,家长要好好“管一管”。学生回到家里,爸爸便大发雷霆。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