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他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以掌握自己独立的命运和人生.安娜悲剧的潜在因素,是社会道德的败坏,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安娜悲剧的本质根源,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安娜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今天的读者极其富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者节选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的情节,其中第13题问"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江苏卷给出的答案是:"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很多考生反映这道题的解答有相当的难度,抓不住答题的角度和重心。我觉得考生在高考中出现这样的情  相似文献   

3.
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婷 《林区教学》2011,(10):44-45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他用笔尖创造了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本文主要对安娜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探究,并透析出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有关,也蕴涵着作者对人性、社会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角度来看,安娜的悲剧是俄罗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矛盾性的一种显现。安娜挣扎于情感满足和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环节的调节,这种心智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详细描写了女主人公安娜的三次梦境。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安娜的三次梦境,可以揭示出这三次梦分别是安娜身体欲望、心理情感欲望以及死亡欲望的满足。同时安娜的三次梦境在小说中也有引导情节发展、预示安娜悲剧命运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俄罗斯学中,出现了四类具有叛逆意识及其行为的贵族妇女形象,即以达吉亚娜为代表的“妥协式叛逆”,以丽莎为代表的“逃避式叛逆”,以叶琳娜为代表的“英雄式叛逆”和以安娜为代表的“死亡式叛逆”。虽然她们选择的叛逆方式不同,力度不同,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潜在意识却是相同的。她们的觉醒、反叛和抗争,形象地反映了俄罗斯妇女独立运动从屈从到妥协,从逃避到成熟的艰难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心灵辩证法”,这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小说中“安娜的死”、“赛马”、“安娜病危”、“安娜回国看子”等情节,详细剖析了“心灵辩证法”的特点以及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其的多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典型之一。凡是读过这部著作的人,无不为安娜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所感动。但是由于安娜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和评论者的见仁见智,历来对安娜的分析和评论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这与评论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我国评论《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伟大作品的文章中,关于安娜这个人物的评论可以说已经逐步地趋于一致或接近,这就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继续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形成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安娜这一形象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要进一步考察,就不能不看到,在安娜的具体分析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拨高的倾向。一些文章认为安娜是当时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与贵族社会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先进妇女的典型。她看透了剥削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看透了上流社会的伪善和无耻,因而毅然决然地和她所熟悉的贵族阶级社会决裂。有的文章甚至说,安娜是一个从贵族的营垒中被资产阶级拉出去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美国悲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海洋剧《安娜·克里斯蒂》中,以大海为象征,以大海——陆地作对照,生动地描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的堕落和新生,揭示了神秘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作家在描写水手绝望、凄惨生活的同时,折射出奥尼尔本人的悲剧命运观和对现代生活的悲剧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提出如何评价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爱情描写问题。“四人帮”全盘否定欧洲十九世纪具有进步意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有关爱情描写的作品,被划为“禁区”。打倒“四人帮”,春风又吹绿了祖国的文艺园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又重新出版了。为了方便青年学生阅读这部作品,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爱情描写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三部作品看托尔斯泰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冰 《天中学刊》2008,23(1):68-70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探讨妇女问题,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作品女主人公娜塔莎、安娜、马斯洛娃身上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妇女的态度以及托尔斯泰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于1877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安娜是一位敢于反抗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夫权统治的女性觉醒者形象。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性压抑、精神出轨、身体出轨,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妻性母性的挣脱。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启发所处时代尤其对俄罗斯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娜女性意识觉醒者形象,对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写作等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对小说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他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方面 ,杰出的心理描写是他征服欧洲 ,震惊世界的法宝。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来领略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精华——“心灵的辩证法”。笔者认为 ,托尔斯泰这位心理描写大师用他那支魔笔直达人物意识的底层。大处 ,人物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小处 ,在特定场合心曲稳秘、微小的波动 ,都被托尔斯泰一一描绘得清晰可辨 ,读来令人有洞若观火之感。托尔斯泰用“心灵的辩证法”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合情合理地展现了安娜彷徨迟疑 ,在矛盾中追求 ,继而在绝望中死亡的完整的心理历程 ,这是安娜形象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施一蓓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0-102
对于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人们历来过分强调它保守落后的一面,漠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安娜.卡列尼娜的独特性为我们理解他的妇女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妇女观的矛盾性和他在思想上的艰难探索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为参照,分析了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翁安娜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一、悲剧根源: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安娜·卡列尼娜和周蘩漪是两个不幸的异国姐妹。一个出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个出自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上、下两卷的巨著,而《雷雨》则是一部四幕话剧。它们都是以爱情为主线,叙说美丽动人女子的悲剧爱情故事。两部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封建男性婚姻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争取妇女的爱情自由、平等摇旗呐喊。 安娜和蘩漪二人是貌美、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然而她们与丈夫结合却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183;托尔斯泰创作的著名文学形象安娜&#183;卡列尼娜举世闻名。通过分析安娜追求真挚爱情不得并惨死的人生悲剧,展现其悲剧形象的丰满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是否受过哈代的影响,目前尚无法考证,而他的《安娜·克里斯蒂》在展示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及对悲剧的理解上都确确实实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有着许多相类似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以同情心理,描写了妇女的不幸的命运;他们都极力展示“人和人同自己命运的斗争”,“同自己求得归宿的夙愿斗”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而且都以悲剧结束。不仅如此,甚至两部作品的某些场面、细节也很相似。作品的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