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暄 《云南教育》2014,(12):1-1
跟一位刚学成归国的小青年聊天,他说在国外的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粉”了一首歌,叫《不变的信仰》。听名字就知道是“主旋律”的歌,怎么进入了这些“80后”“90后”的曲库?我有些纳闷。  相似文献   

2.
蒋小燕 《学前教育》2011,(10):32-33
《比比和朋友》第三单元主要是关于“朋友”和“友谊”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单元前,我想,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孩子对于“朋友”和“友谊”已有的认识,以便于单元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海昏侯墓出土的“籍田”器是昭、宣时代政策转向的器物表征。此种礼器被刘贺随葬于身旁,一方面是一种纪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劝农”之风的再兴以及“汉道”的调整。就“籍田”的礼制要求来说,田间劳作、宗庙祭祀与宴饮庆贺为三大主干内容。在礼器的选择上,刘贺墓中没有出现体现田间劳作的农具类礼器,而是以承担宗庙祭祀功能的鼎和宴饮庆贺活动中的灯作为礼器代表。前者作为宗庙之器,是祭祀时行礼的物品,更是“汉道”绵延的重要载体。后者则配合着夜饮活动,与“劳酒”相关,因“劳酒”在时间选择上以夜晚为佳,故以灯为礼器代表。  相似文献   

4.
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节,行礼者跪在地上,两手前伸至地,头低垂,表示恭敬。我国最初的拜礼始于原始社会,《尚书·舜典》中有“禹拜稽首”的记载,说明在传说中的舜帝时代。拜礼已经流行。到了周朝,拜礼的名目渐多,形成九拜礼。隋唐以后,拜礼由原来的生活礼节演变为等级礼节。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曾宣布取消一些落后的礼节,如跪拜礼,但有一些至今仍保留着。现辑录部分与拜礼有关的词语,并作诠释跪拜这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基  相似文献   

5.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商务送礼讲究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要费人心思。“利”和“礼”相连,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关系公司、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借以巩固和发展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网,确立和巩固公司的商业地位。  相似文献   

9.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张东微 《考试周刊》2012,(73):32-33
“乡饮酒礼”和“射礼”是古代考察、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乡饮酒礼”和“射礼”来透视“礼”在先秦人才选拔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先秦人才选拔标准,全面认识先秦社会的发展及对当代人才选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言”与“德”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对重要范畴,孔子认为语言与伦理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孔子语言伦理道德标准有:1.“言”要“得体”;2.“言”要合“礼”;3.“言”要合“仁”。孔子还就语言伦理道德规范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孔子认为言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行君子之言”,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孔子的“敬”思想分析了对“礼”的本体意义和为用价值。“敬”不仅能够成就自身之德,使人的行为和谋事莫不自觉地以礼为尊,恰恰合礼,而且“敬”德还具有巨大的示效感化作用,形成人人循礼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诗”学和“礼”学是戴震经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戴震在“诗”学考证中折射出了非常宝贵的文学思想,有些思想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戴震一生于“礼”学用力良多,他开创的以训诂、文献考核等实学手段治三礼的方法论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5.
贾淑莉 《考试周刊》2012,(79):28-28
孔子《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章如人,尤其是状物散文。一篇好的状物散文犹如君子,内外兼修,其内为“质”,即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是一个人的血肉、思想、灵魂;其外为“文”,即为使“质”更好地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手法等。  相似文献   

16.
当一些人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对“90后”评头论足、横加指责的时候,似乎忘掉了类似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评论也曾落在“70后”“80后”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实际上是教学生说既老实又明确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即“爱”与“恨”)。我们都清楚,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恨”就是激起我们写作的内在动因(即情感冲动),没有情感冲动是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来的,除非是一些无稽之谈。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呢?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从“礼”的源考及释义着手,结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语,讨论“礼”的内涵及其英译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马超 《家庭教育》2009,(7):32-33
星期天,儿子又在楼下与一群小伙伴玩。儿子是这群孩子中的“头头”。儿子之所以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把手”,可不是因为走了后门,靠了关系,而是靠了自己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