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哲学家那里,哲学是一种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改造,是对智慧的追求。哲学能够带来思想的平静、内在的自由以及宇宙意识。哲学以一种"治疗剂"的方式呈现它自己,目的是治疗人类的苦恼。哲学将自身展示为获得独立与内在自由的一种途径,并且,在这种状态里,自我意识只依赖于它自身。哲学被当作哲学著述只是中世纪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柳永和周邦彦词具有共同的以叙事为骨的抒情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小令的隐喻比兴,也不同于姜夔、吴文英的意象化抒情方式。以叙事为骨的抒情方式的实质是把空间化的诗歌艺术转变成具有时间性的叙事艺术,是从时间性的角度追求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似和贴近,是一种写真重形似以求在细节的忠实中把握诗意和情感表达的审美倾向。这种写真重形似的审美倾向是北宋后期整个社会的美学追求。它既是对即将到来的叙事文学主潮的的呼唤与预言,更是对传统诗歌抒情手法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维度在于思维方式,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意义,因为这一思维方式合理地阐释了入与自然的矛盾统一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新发展体现在我们党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本体论哲学,开始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这种观点就是我们说的"实践论说"。它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称之为"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与吴文英在悲情体验中建构起的悲情性审美心理,决定他们必然采用以情驭文、凭心运思的主观化创作方式,表现出主体抒情性与象征性两大特点;又因其与梦运作的相通性,故可称作"梦化式"创作.而在意象与意境的选择和营造、结构的跳跃突变、语言的雕琢修饰等方面形成的梦幻奇丽的审美风貌,正是这种"梦化"艺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生态报告文学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生态报告文学,是指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与生态伦理学等多学科综合规约下的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生态符号学。这种具有强烈现代意味的审美符号学,既是转型期中国文坛的必要,同时也是文学形式高尚社会操守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庄子的"齐物论"和海德格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生态美学生态平等观的古代阐释。庄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栖居"实质上就是审美栖居。而其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也与当代生态审美相贯通。庄子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为今天的生态美学理论发展和我们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生态文艺学"的学科命名入手,围绕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标识、独特内涵、哲学基础与生态美学建构等问题,反问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反思生态文艺学在中国的后续发展之可能性,提出了生态文艺学作为交叉学科,是从生态学的宏观视野出发的研究文艺与宇宙生态系统关系的学科,又从生态的角度看文学批评,反思表现论,借鉴摹仿论,强调生态高于审美,审美服从生态,生态与审美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创造"以物观物"状态的美学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理解"人"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于实体化的、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抽象的"人"以及人的本质上。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及其丰富生命特性的忽视和遮蔽,阻碍了对人的真实个性的理解。马克思对这种遮蔽人的真实个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与消解,从而还原了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为人开启了切实理解其本性的全新哲学视域,进而为人类实现自由个性创造了思维方式层面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是通过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现实本质的自觉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