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余华 《图书馆杂志》2005,24(11):81-85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里,教授们往往只是教学生们去研究一部作品,而没有教他们去阅读一部作品。原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欧洲和美国同样也存在。教授们正在让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由于职业的习惯,使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爱持一种挑剔的眼光,去鉴识作品在内容意蕴和艺术质地方面的优劣高下,去判断作品所应属的档次、品位。可是,当我阅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去意徊徨》这部小说时,却不曾来得及亮出习用的评判尺度,就为作品特有的情感魅力所攫获、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3.
限于阅读和关注的兴趣,所论2005年书界面目,多于文学作品上落墨。文学之外未提到的畅销的作品&作者&出版社,请原谅我的无礼,——其实,就算编排进这篇东东中的作品,也未见得从本文讨了多少好去吧。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它的人的理解意识中,作品本身如果不经阅读,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生命。如果我们的思维视角把“文学作品”换成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文  相似文献   

5.
由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著述的《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两年来已印刷18次,发行50余万册,成为中宣部、中组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的重点图书,成为众多高层领导争相传阅大力推荐的一部作品。从文章学和档案学的视角来看,本书作为"长篇小说"来看是"悖体阅读",作为"大散文"来看属"跨体阅读",作为"史传"来看才是"适体阅读"。因为,它虽带文学性却并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而是实录的史传体文章作品,是凭档案文书创作的一部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的信史。  相似文献   

6.
我以十分喜悦的心情买到一本《建国以来短篇小说》上册(1978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版)。首先翻看目录,作者的名字都是比较熟悉的,有些篇目还可以引起旧时阅读的回忆。特别是书名指出这里选收的是建国以来的作品,更使人觉得亲切。我数了数,这一册里就包括了三十五位作家,四十一篇小说。相信“下册”(也许有中册吧?)出版后,读者可以方便地不用到处去搜求,就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作品。因此,我对于出版这样的“文学作品选读”丛书,表示由衷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短评     
没有阅读快感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尘埃落定》我看了一遍,写得不好。给我什么感觉?整个感觉就是没感觉。阿来想学《红楼梦》,写整个大家族的衰落。小说整体的叙述非常沉闷。精彩的地方不多,看下来让人觉得木头木脑的,没多少阅读、审美上的快感。 它以全票入选茅盾文学奖,大概因为小说有一种异域色彩,传奇色彩,让那些评委们觉得很新颖吧。当然啦,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我都没有读出多大的好来。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当一位艺术大师以自己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得到承认以后,马上会有很多贪图省力者纷起效仿,趋之若鹜;当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带着痛苦,降临人间,立刻也便出现很多和她模样相仿的“小兄弟们”,摇摇摆摆地追随其后。然而,人们记住的,也还只是那大师的著作。懒汉们的作品,如过眼烟云。新闻记者的劳动也是一样,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记者的活动却令人遗憾。他们不会创造,而只会摹仿;没有勇气去开拓,  相似文献   

9.
听有人说,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中有一条死规定:不管什么体裁的新闻,超过三千字者一律不能评为好稿。从评出的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作品看,确实没有超过三千字的。看来这条死规定兴许是确实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这条规定也许有些道理,也许有些片面性。其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没有那么些闲功夫去看长篇大论!其二,每张报纸版面有限,没有那么多空地方去登那些长东西!理由还会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反过来一想,又觉不然。拿文学作品打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及阅读委员会主持编写了一套“书与阅读文库”(王余光教授主编),旨在鼓励全民阅读,打算在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前推出。应主编邀请,我和李天英合编其中的一本。原来只是计划编成一部推荐书目汇编,名为《名家阅读指导》,但后来我改变了主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点文学作品只有走向市场被读者消费,被读者阅读后,才更有价值,而解决市场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出版的事,作家起效甚微,在作家与读者(作品被阅读)之间需要出版去构建桥梁,文学价值的实现需要文学出版。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系列作品创作已成风气.小说、故事、童话作家写作品往往成系列,少则三部、五部、多则八部、十部,甚至二十几部.这种情形,外国儿童文学早已出现.而我所读过的原创系列作品,大多结构形式即不是由一部部长篇作品构成,而是由一个个短篇故事组成一本书,再由这样的一本本书构成一个系列.其实这两种结构形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价值     
猫教授今天主讲“文学作品的价值”。“有些作品只有商业价值,没有文学价值。”教授用爪子举起一本小狗夸夸的新作《丹顶鹤轶事》,“这里面全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丹顶鹤是个大明星,所以书的发行量很大,可是从里面看不到文学。”坐在下面的夸夸红着脸一言不发。  相似文献   

14.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当时我就有点不服气。我觉得文化思想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个性,只是因为国家经济差异,所以没有人关注,但并不说明我们没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据《文学报》报道,国家版权局有关人士说,网上使用文学作品侵权与否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另一种则认为著作权是作者的,只有作者授权才合法。文学作品被输送上网也是被使用,它包含三种可能:一是文学爱好者出于对某篇作品的喜爱,把它输送到网上公诸同好;二是网络公司将作品上网,供网友阅读;三是网上图书馆,网友可免费阅读或查找图书。第一种虽然个人并没得到任何利益,但因为没有得到作者的授权,也是对作者版权的不尊重。第二种目前最普遍,虽可免费阅读,但大多在网页上打出各种广告,最终还是以赢利为目的第三种形式的服务性质与出借图书或提供阅览室一样,网友们只要下载后不公开复制并发售即可。但总  相似文献   

16.
宋强 《出版广角》2016,(21):6-9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水平,主要是看其原创作品,因此,要重视纯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营销,唤起读者阅读文学精品的兴趣,这直接关系着民族阅读能力的增强和阅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推广,一定要以文学的方式进行,要让作者、读者都能从文学活动中受益,从而达到销售目的.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8.
按照雅各布森的界定,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那些特性.①它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文学性的语言作品,但是,语言本身是复杂的系统,语言的各种特性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是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使书写文字和印刷文字成为有意义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所写的或所印刷的文字没人看,那么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沉默的存在,直到有人看它时才会结束沉默。中国的阅读习惯是否已经消失?我认为还远没有消失。现在的“网民”不过数千万人,头几年迅速增长的趋势变得缓慢了,这是由于中国有条件上网的人目前还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带不是阅读习惯消失的问题,而是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阅读习惯。“村村通”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 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对拙作《难忘长江教诲》一文提出的意见很好,感谢他指出了文中不够确切之处。去年是长江同志被迫害逝世30周年,为缅怀这位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写了这篇纪念文字。我只是凭记忆写来,没有去查对历史资料,蓝鸿文教授如此仔细认真对待范长江事迹的精神,令人钦佩。 季音 2001年3月21日 蓝鸿文教授提出的意见很好@季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