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洛奇·巴尔博厄正在费城的街上闲逛.他在经过城南的一片无业游民区时,听到一个女孩子在说脏话.“喂,玛丽,是那些人教你这样讲话的吗?”巴尔博厄从玛丽手中夺过香烟,然后送她回家,那样子完全像个大哥哥.这是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编剧并主演的电影《洛奇》中的一场戏.  相似文献   

2.
结识克里斯多弗·里夫是在他一跃就能跳过高楼大厦的时候。那是1977年,他25岁,正在拍摄影片《超人》——一个会使他成为全美国人的偶像的角色。当时我是一名摄影师,为杂志拍名人照片,为电影拍剧照。在为《超人》拍摄剧照期间,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演员。但是,我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刚刚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殊荣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2016)一经上映便风靡全球,并且引发了诸多解读:《华盛顿邮报》称其"也许是2016年最好的政治电影",而另一个专业电影评论机构更直接称其为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迄今为止最具政治化的电影,它试图在传递某些强烈的信息。公认的事实是它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但却深陷太多的隐喻中"。故事背景美国是文化多元主义的发源地,也是20世纪60年代席卷西方的社会运动的中心。《疯狂动物城》的故事仿佛带领美国人重温这段历史。首先,  相似文献   

4.
问:你最近的一本书———《时间的弯曲》,是一部关于记忆的著作。你的两部作品———《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让你出了名。在这些剧本中,记忆不仅仅是一个对象,同时它也表现为一种形式。你能够谈一谈记忆对于你这样一位作家意味着什么和它又如何产生了你的作品?阿:我写剧本的方式就好像鸟儿回到家歇息,这是一种希腊方式。记忆在这样一种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美国几乎找不到过去的影子,戏剧的形式更像是电影。而在电影里,我们很少问及一个人物的过去。历史,对于人们来说,是最神秘的。我曾经试着思考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  相似文献   

5.
<正>阿瑟·佩恩于1922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的费城,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个异数。从1958年第一部电影《左手持枪》开始就显示出他独特的品味。这是第一次将美国西部著名的罪犯"比利小子"威廉·邦尼搬上大银幕,由保罗·纽曼担纲主演。保罗·纽曼作为制片人之  相似文献   

6.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7.
一苇 《大理文化》2014,(12):71-75
正提起弥渡,你也许会想起那首歌,那首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也许你会脱口蹦出一个词:花灯。或者,你一脸坏笑:呵呵,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当然,天生桥、铁柱庙、太极山,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密祉小镇。够了,弥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盛产民歌和爱情,不去,让人心驰神往,去了,让人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8.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9.
郭蕾 《世界文化》2011,(8):22-23
很多人喜欢看传记题材电影。也许他们和我一样相信,最精彩的小说是生活本身,最传奇的电影是真实人生。2009年荣获法国第34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像、最佳布景、最佳原创音乐7项大奖的法国电影《Seraphine》("萨贺芬",中文意译作《花落花开》)就是这样一部隽永、优美、耐人回味的传记电影。  相似文献   

10.
郭栋 《世界文化》2011,(9):27-29
两个女孩儿在公交车上谈论时下影楼拍写真的一个时髦的造型,说是时尚的一大亮点,她俩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字——"洛丽塔",说这种造型很纯情、很性感也很另类。"洛丽塔"——一个好熟悉的名字,我眼前马上跳出了电影库布里克版的"小妖精"和莱恩版的"小妖精",而这两部电影的名字都叫《洛丽塔》。电影《洛丽塔》是根据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写于195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可能是因为心虚,当时纳博科夫在欧洲出版此书的时候连署真实姓名的勇气都没有,出版商是把它当作一本色情书而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正> 有读者给我发来邮件,也有读者寄来录音记录,内容说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述《玄奘西游记(33)·魂系真经》时,批评"今天的翻译作品,有的随意删掉段落,有的译文令人莫名其妙。"他举例说:"我看过一本书,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代名著。有一个汉译本讲,‘当人走在黑夜路途中,如果前头有一只发亮的乌龟,它就能领着你穿过黑暗。’我当时看了,乌龟发亮,没听说过,乌龟怎么能  相似文献   

12.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侯颖 《世界文化》2005,(7):28-29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一段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该书就销…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奥斯卡奖好像没有以往有意思了。对于美国人来说,奥斯卡奖最有嚼头的时候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时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既有挑战传统观念的《午夜牛郎》、《飞越疯人院》和《安妮·霍尔》,反思越战的《猎鹿人》;也有最能体现美国主流文化精神的《洛奇》和代表美国商业影片最高水平的《教父》。可以说,当时的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文化,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但是,对于中国电影爱好者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奥斯卡奖评选,无疑是难以抹去的记忆。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人们重新接触外国电影作品,奥斯卡奖评选自然成为电…  相似文献   

15.
汪磊 《世界文化》2013,(5):50-52
说到俄罗斯面包,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东北,人们常叫它"大列巴","列巴"就来自俄语хлеб(面包)的音译。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自该片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演以来,便成了我们国人用来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书讯     
《艺术主题图像百科:裸体》(《艺术家》策划)出版日期:2007.12;定价:195元;264页;精装全彩/22.5×29.6cm。西方艺术评论家肯尼斯·克拉克在其著名的《裸体艺术论》中提出:赤裸,指的是踏出浴缸后的你我两人,而裸体(THENUDE)是一个艺术范畴。艺术史作为一门学术种系,  相似文献   

17.
<正>杜拉斯本人在谈到影片《印度之歌》(1975)时如此评价:"一切都建立在演员与人物的分裂以及声音和画面的距离上,造成了一种存在的微颤,一种妙不可言的不适,一种爱情燃烧的忧思。"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渲染了一种炎热、压抑、倦怠、迟滞的环境,塑造了在其中的疯狂、麻木、绝望的人,使得观众沉浸其中,仿佛是故事的参与者或近距离的旁观者。为了营造出这样的气氛,《印度之歌》采用了大量音画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音画分离,即电影中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但又不是"默片",于是影片的音画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故  相似文献   

18.
<正>他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现在还活着的最有文化影响的人物";他既不是学术大家,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不上作家,但却多次受到世界各类文学奖项的垂青;他的名字对于热衷欧美文学的人来说也许是"熟悉的陌生人",但我相信,无论你是不是他的乐迷,只要你那里有音乐存在,你就无法忽视这位殿堂级民谣摇滚诗人  相似文献   

19.
尹粟 《世界文化》2022,(1):53-56
<正>古城故事我头一次听说"冬季抑郁症"就是在英国的冬天,这是一种在当地冬季相当高发的季节性病症。大概是因为英国冬天日照时间过短,下午三点多就能黑出傍晚的既视感,实在让人无所适从吧!为了开心过冬,我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一次去巴斯的短途旅行。乘火车从帕丁顿站出发——就是电影《帕丁顿熊》里出现的那个帕丁顿站,车站上还有帕丁顿熊的雕塑,出游由帕丁顿熊送站,治愈力实在满分!火车在绿色的原野上穿行,经历过雨天、晴天,直到一个大大的牌子映入眼帘——"Bath",好家伙,直截了当就是"洗澡"的那个bath!  相似文献   

20.
黄杭西 《世界文化》2014,(12):31-32
<正>《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是当前热播的一部真人科幻动作美剧,源自漫威影业(Marvel Studios)所制作的"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系列的一部分。作为"漫画电影宇宙"系列电影的衍生品,《神盾局特工》在情节、人物和特效等方面都并不比《钢铁侠》(Iron Man)、《雷神》(Thor)、《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n)和《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系列电影出色,整个故事的套路依然是传统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其中,两位正派女主角梅特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