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继承了殷商特别是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德执政"的治国理念,构筑了以"以德执政"为核心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以德执政"思想包含着统治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实施仁政、要端正执政态度等内容。孔子的"以德执政"思想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执政方式的转变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4.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7.
张诒三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75-76,86
传统认为《论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句中,"好"当读为"爱好"的"好",全文从孔子的言语习惯和孔子一贯的思想等方面入手,认为这句话中的"好"应当读为"好坏"的"好"。  相似文献   

8.
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君子是身份君子和德性君子的统一。在立足君子人格"德位一致"的基础上,在德性视野中,从仁义礼智信"五德"角度,孔子确立了君子人格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6):99-102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本,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不断自我完善,其教育思想以"有教无类"为出发点,以"成于乐"为其教学实现的评价标准,其教学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知行合一的"君子"。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而言,孔子的教育思想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倡导"仁者爱人","仁"为一切道德的核心,以德育德;其中学文、修行、存忠、立信、克己、力行、忠恕、内省等德育思想,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德育思想非常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认为只有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德育思想进行转化,内化于心,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基于此,探讨孔子德育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骆笑梅 《时代教育》2007,(6Z):80-8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是以德育人的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优秀传统,继承孔子“以德承德,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朱恒林 《中国教师》2009,(Z1):462-463
<正>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美德,那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但是孔子认为那时的人是少有这个美德的,而且已经是很长久的时间了。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中庸这一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力求培养出符合中庸,无过与不及的人。他的这一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