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沙皇黑暗统治下: 诗人普希金死于决斗,三十八岁广 诗人雷列耶夫被处纹刑,三十一岁。 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遇害,三十四岁。 作家别斯士舍夫被押当兵死亡,四十岁。 诗人奥托耶夫斯基被押当兵死亡,三十七岁。 诗人波列查耶夫被折磨而死,三十三岁。 诗人莱蒙托夫死于决斗,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初,艾丽卡·曼在替她去世的父亲,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编辑书信集时,接到一封来自波兰首都华沙的信。写信人乌拉基斯拉夫·莫伊斯(WladyslawMoes,19∞一1986)自称即是托马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那个小孩儿,说他那年在威尼斯见到大作家曼时是十一岁,虽然小说把那个叫塔齐奥的小孩儿写成十三岁。  相似文献   

3.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东北隅,有一个名叫“拜伦”的岬角。人们看到这个名字,不免要同英国举世闻名的大诗人拜伦联系起来。其实,这个岬角的得名与诗人毫无相干,因为拜伦角定名的时间为1770年,而到1788年拜伦方出世,时间前后相差十八年。不过,此角虽不因诗人得名,但却由诗人的祖父约翰·拜伦的名字而命名。  相似文献   

4.
今年一月为拜伦诞生200周年纪念。他作为一名诗人,一个男子汉,无论是他的生前或在他死时,都唤起了人们非常强烈的情感。时至今日,这种情感依然不衰。作为诗人,拜伦曾被伦敦的贵族和文人捧为名流,而批评家及道学家们却对他的诗妄加指责。多情的年轻女子视他为崇拜的偶像,因而放荡、乱伦、鸡奸的谣传把他搞得如此臭名昭著,致使他不得不在1816年流亡国外。作为希腊独立战争的一位英雄并为之而献出生命的拜伦却赢得了希腊人民的衷心爱戴,他的死使全希腊人民沉入悲痛之中。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教堂的教长却拒绝安葬他的遗体。一位诗人,既能获得人们如此的赞扬,而同时又遭到一部分人如此的嫌弃,是极为鲜见的。拜伦以他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但在其《恰尔  相似文献   

5.
古今不少文学家酷爱动物,有的把动物作为写作的题材。现摘其几例。英国大诗人拜伦一生孤寂高傲,愤世嫉俗,落落寡合,但却非常钟爱动物。他在流亡意大利期间,养了猫、狼、猴子、狐狸、鹦鹉、乌鸦、孔雀、狗等动物。他的寓所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拜伦最喜欢的动物是狗,他短暂的一生各个时期几乎都养着狗。20岁时,他养了一条机灵的新西兰狗。后来这条狗染上了狂犬病,拜伦想方设法为它治疗,不顾危险地日夜守护在它身旁,不停地替它揩去嘴上冒出的涎沫。狗死后,拜伦伤心地说:“除了墨瑞(他的仆人),我再也没有喜欢的伙伴了。…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一封臭名昭著的匿名信曾给大诗人普希金带来厄运,给俄罗斯带来空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失。但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人们尚未搞清它的作者是谁,以致某些通俗作品认为,诗人的死是“民族的悲剧……变成了庸俗的家庭争斗:丈夫、年轻漂亮的妻子及其家庭的破坏者——一位美男子,年轻的近卫重骑兵军官”。当然,导致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有原因的。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了一封诽谤他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对他不贞的匿名信,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名誉与尊严,普希金毅然决定同丹特斯进行决斗,因为丹特斯早就在追求娜塔丽娅·冈察罗娃。但是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赞颂他“: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人们常常谈论起普希金传奇的爱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个风流才子,1836年,37岁的普希金似乎预感到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要为自  相似文献   

8.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莱蒙托夫1814年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哈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受匿名信的侮辱,而与法国大革命的逃亡、禁卫军官丹特士进行决斗。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逝世,死时38岁。莱蒙托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名的诗篇((i寺人之歹盼。诗人对杀害普希金的凶手投出了匕首般的诗句,激怒了沙皇,震惊了整个社会。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自安排下,他被流放到高加索。由于外祖母的奔走,诗人于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1840年2月有人煽动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决斗。决斗中对手没有击中,莱蒙托夫朝天放了一枪,[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把所有的女人都忘却,仅只爱着一个。把心儿交由她支配,仅只去恋慕她,仅只对她抚爱……”(拜伦:《闲暇的时光》)1819年4月,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男爵在威尼斯的边齐翁宫被介绍给泰雷萨·格维奇阿利伯爵夫人。拜伦当时已年近三十二岁,而泰雷萨年仅十八岁。就在相识的第一天,惯于征服女性的拜伦,建议泰霄萨随便在什么地方同他单独约会一次。“我考虑一下……”泰雷萨卖弄风情地回答。次日,拜伦收到她一张洒满香水的便条:泰雷  相似文献   

10.
诗人之死     
四普希金与之最后商谈决斗事宜的是从来也没有成为他的朋友的中学时代同学丹扎斯。1820年普希金想自杀时,守在他身边的是象恰尔达耶夫和尼古拉·拉耶夫斯基这样一些朋友。他可以跟他们讨论生和死的问题。如今他不得不求助于一位思想上和他格格不入的老同学。在那些为纪念自己中学时代  相似文献   

11.
诗歌节 6月6日是俄罗斯的诗歌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而设的,因为1799年的6月6日是诗人普希金的诞生日。每年这天,俄罗斯各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同年龄、不同籍别的人们纷纷用各种语言朗诵普希金的作品,人们在这一天说的每一句话都与诗人和他的作品有关,以表达对诗人的挚爱。  相似文献   

12.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09,(11):13-15
普希金(1799~1837)的一位女友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是他最喜欢的:诗与满足自己的强烈的爱欹。在这两方面,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对普希金的最中肯评价。在诗歌方面,普希金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数十首叙事诗,还有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诗歌乃至民族文学的基础,成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相似文献   

13.
当你翻阅普希金的手稿时,马上就能发现稿纸上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画是普希金用他的“快笔”,用仿佛同一种笔法一挥而就的(“快笔”一词出自普希金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史以来从未给任何一个外国人树立过纪念碑。但在1937年,当中国和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一起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际,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修建了国内唯一的一座外国作家纪念碑。纪念碑上的普希金铜像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汾阳路上。它的落成意味着对俄国人民的崇敬,正是他们为世界哺育了一位人类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在皇村中学上学时,那些夏园里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亭台、楼榭、中国式的戏院就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并不想综合论述这三位伟大的诗人,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探寻这三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内在的密切关联,通过互文、互看、互释,以达到或实现对这三位诗人更为整体和动态的认识和理解,对西方文学的源头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荷马史诗》影响了维吉尔,维吉尔影响了但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反过来,但丁接受维吉尔的影响是主动的、深刻的,但他并没有直接接受荷马的影响。但丁没有直接借鉴《荷马史诗》,因为但丁不懂希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本刊从本期起特连载李桅同志迻译的《普希金传》中的两章——《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普希金传》的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作家兼文学研究工作者,1911年卒业于敖德萨诺沃罗西大学法律系。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起着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工作。他所写的《苏霍瓦·科贝林的罪过》受到过高尔基的赞扬。传记和传记小说是他作品的主要体裁。这部《普希金传》则是他传记作品中的一部力作,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作者在书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记述了伟大诗人的一生:从就读皇村,流放南国,囚居故里,受辱宫廷,直到死于决斗.《十一月的悲剧》和《诗人之死》速两章,写得尤为扣人心弦,史家的信实和作家的激情交织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援引,则使读者在深入了解诗人悲剧性的死的同时,更增加对他的景仰,痛惜和缅怀之忱。  相似文献   

17.
英子 《世界文化》2012,(12):56-56,F0003
传说,法国大作家莫泊桑经常在埃菲尔铁塔上用午餐,朋友以为他喜欢那里的菜肴,他说,不是,因为只有在铁塔上,你才看不见它。  相似文献   

18.
<正>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满怀深情地写道:"12世纪,在炎炎当午的法兰西的天空下,回响着普罗旺斯方言的韵律,听来极其悦耳。这是行吟诗人在引吭高歌,为他们的诗歌想出各式各样的变体,用难度极高的形式环绕着诗歌的韵律··"这里普希金所称扬的就是普罗旺斯抒情诗。普罗旺斯抒情诗虽迄今尚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稔,但其实它在西方诗歌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誉为现代欧洲诗歌之肇始。著名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里写道:"时至12世纪,  相似文献   

19.
达莉娅·菲达洛芙娜·费克里蒙是莫·尼·库图佐夫的孙女,上世纪三十年代奥地利驻俄国大使的妻子。她的名字早就为研究普希金的专家们熟知了。她是一个聪慧、有教养的美丽妇女,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雅娜的模特儿之一。她的日记和书信集是研究普希金时代的彼得堡和诗  相似文献   

20.
王韬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政论家。他曾遍览西学,周游欧洲,考察日本,在著名的牛津大学演讲,辨析中西方之哲学;在日本,他以文会友,诗词互答,提倡学习西方之所长。他是变法图强的先进分子之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王韬原名利宾,1828年生于江苏省甫里县,父亲是位乡村塾师,以教书维持家用,家境十分清贫。王韬从小天资聪颖,喜读诗书,且胸有大志。他9岁时就“毕读群经,旁涉诸史”,写诗作文落笔成章,只是养成了一派落拓不羁的“名土气”。王韬17岁时考上县学第一名秀才,18岁时便赴金陵闹试。但是这位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