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荒凉”主题为参照对象重新研读苏童的小说《红粉》,并从人物同历史的关系以及比喻和隐喻的运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苏童在这篇小说中对荒凉主题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吏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王志 《读写月报》2023,(25):38-42
<正>【学习主题】以“苦难与新生”为视角研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抓住人物命运的变化,把主人公放在人物关系网络和生存环境之中探究“新生”的动力与原因,以人物为支撑开展专门阅读,在比较鉴赏中认识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与活动研习两篇小说,了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暴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十七年"小说中,对暴力的叙述存在着一种叙述的裂缝,在施暴的主体、场所和意义方面都会产生一种叙述的模糊性。在暴力之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革命的叙述者在叙述革命历史中来自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暴力行为时,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从而影响并修辞着小说中的正反两种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小说创作中的空间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空间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坚实大地。在传统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场景和环境,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环境的选择和对场景的集中;在现代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心理的重叠和对场景环境的超级想象,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历史空间、眼前空间、未来空间的重叠并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传统小说空间是人物生存的重要依据,现代小说空间则是人物心理和想象生成、生存、发展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10.
闫波 《新高考》2010,(2):29-30
新课程理念下新史观的广泛采用,带来了对一些传统的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问题。在新史观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物评价的新视角、新观点、新结论,往往和传统的说法大相径庭,甚至相悖,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疑惑。为此,我认为在处理新史观下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烟霞明宫》以其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经典长篇小说叙事范式的一种改造,成为一部独特的剧本式长篇小说。小说叙事的剧本化风格,使本书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择上避免了宏大叙事,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体现了当代语境中作者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或颠覆。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9,(1):29-34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是作家为故乡秦岭所作的传记,在叙事时空体、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传奇特性,这既使故事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谶纬叙事,也使人物的形象和作者与读者对人物的态度与现实主义小说有所不同。《山本》还采用了"历史型"与"传奇型"两种叙事策略去讲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秦岭历史,这不仅表现出作家在后现代时期对历史之暴力与残酷的认识,也是对历史叙事之非理性、反阐释、反经验主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在斯诺和利维斯掀起的英国"两种文化"论争中,约翰·福尔斯反对斯诺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功利主张,支持利维斯维护传统文化的立场。其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虚构故事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对"两种文化"之争的思考和批判。作品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作者对学科分化的质疑、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小说叙述中隐含的"两种文化"论争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背景和具体的现实文化语境:它不仅是一场学科论战,还折射出英国社会中的文化价值选择与身份认同诉求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艾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南方》为分析个案,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命运轨迹展示,来隐喻一种历史的混沌和怪诞,也正是这样的混沌和怪诞造成了这些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这样的审美叙事方式,不仅表现出小说家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的欲望,而且欲意透过历史的迷雾剥示革命文化对人的精神和命运的影响,从而为文学政治的重建做出了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正> 当代人心理容量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作家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把握方式和表现方式,以求从历史和人生的纵深处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内容。这种变化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就是对传统的故事型小说的更新,使小说主要朝着心理小说和“电影”小说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小说侧重于描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态,以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艺术目标;“电影”小说以容纳社会生活纷纭万状的  相似文献   

16.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作为抗战小说题材不断延续的一枝,在情节结构的设计上也具有传统的草莽英雄小说的影子,其主要特点就体现在将主要人物关系放置在传统文化背景的架构中,用传统的绿营、草莽小说的人物结构关系来展现其与众不同的视角。本文将从这些小说的人物关系特点入手,具体研析这样一种情节结构设置对该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二十幕》和《茶人三部曲》是上世纪末出现的以描写百年动荡下家族事业的兴衰起伏和人物命运悲欢离合的长篇巨著。由于作家性别和生活场不同,两部小说对家族事业和革命历史的叙述目的、家族中男性和女性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语言世界,形成对社会的系统改造.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饱含革命意识形态内涵的新话语逐渐渗入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小说中人物的言说方式的变化,是革命和现代性话语对乡村话语体系和思维世界的一种征服,由此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现实注脚,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殖民.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中的话语殖民为分析工具,讨论这种文学现象的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审美心理是由传统的审美定势和现实的审美需求两部分构成;《白鹿原》对社会接受所提供的审美启示及作用,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创造、人物的性行为描写和对人物所处历史境遇的客观审视等三个方面,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新视野。《白鹿原》为后续小说的创作留下较为广阔的堂间,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