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竹灯盏     
这个竹灯盏,伴我高中两年。那时没有电灯,学生晚自习时桌上放着一个灯盏,有钱人家点一盏煤油灯,穷苦学生大多两人合用一盏灯,点的是桐油。灯芯有用灯草的,而我用的灯芯是母亲用碎线头捻的,无需花钱买灯草,但点一会就得用火柴杆往上拨弄一下。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鞋     
记忆中一直保留着一个场景:在四壁布满尘灰的老屋子里,一盏煤油灯闪闪烁烁,紫色的光焰就像迷蒙的星星。母亲坐在灯边,一手握着鞋底,一手拿着针锥,把细细的麻绳扽得哧啦哧啦响。父亲默默地抽那永远也抽不完的旱烟,偶尔咳嗽一声,提醒母亲时间不早了。家里养着一只大灰猫,猫就睡在母亲的腿弯里,香香甜甜地打着呼噜,母亲一边抚摸猫的耳朵,一边朝父亲抱歉地笑笑:“又叫你熬夜了,唉,这双鞋还差几针呢。”事实上,那个破旧的竹篮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鞋帮和鞋底,对母亲来说,她一辈子也走不完那“几  相似文献   

3.
天色渐渐黑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声、车廂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廂里一片宁静。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以前,黑灯瞎火中,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消化。旅途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叶先生听了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感慨地说“:逆境磨炼人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要是家境好,也许还养不成这么好的习惯呢。”我说:“学校里的地理课,课时不算少,但…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说的是从前民间用的一种油灯。这种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用棉线或灯芯草为灯芯,将灯芯的一端浸泡在油里,另一端露出油面,点燃灯芯便可照明。灯芯燃烧到接近油面时,就需拨一下。这一拨,灯火将燃得更大,更明亮。不然,灯火就会渐渐暗淡,乃至熄灭。灯火一拨就亮,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  相似文献   

5.
    
茹孝宏 《青海教育》2003,(11):14-14
每个人的生命都伴随着灯,我的少儿时代属于煤油灯。那时母亲的许多针线活都是在煤油灯下做的,而我的家庭作业也多半是在煤油灯下写的。每当灯光暗弱下来,母亲就操起剪刀,将烧红的灯芯尖端“咔嚓”一铰,接着用针尖将灯芯略微一挑,灯光就亮起来。每当灯光重新亮起来,我就感到很开心。有一天晚上,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计,用纳鞋底的那  相似文献   

6.
莫言:磨光门槛的读书狂 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书籍成了莫言最好的伙伴.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黄豆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踏了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给踏得明显地凹下去一块."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家里藏书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母爱悠悠     
听母亲讲 ,我是在天快亮的时候出生的 ,于是 ,我总是记住寻些黎明前的黑暗里母亲在煤油灯灰暗的灯光中忙碌的身影。从我懂事起 ,每天天没亮 ,总能听到母亲在厨房里剁猪菜的声音———不轻不重 ,很有节奏感。家里七口人 ,父亲在外地当民办教师 ,每月领 1 7元5角的固定工资 ,我们兄妹五个便单靠母亲一人拉扯了 ,想来实在不易。越是穷 ,我们兄妹五个越是“不争气”地一个比一个学习好 ,弄得母亲一直在劳碌与忧愁中熬着。在我考上初中那年 ,大哥与姐姐都在读中专 ,二哥正在上高中。关于让不让我进城里上初中 ,家里开了一次扩大会议 ,请了大伯、…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家乡在浙江一个县城的小山村,我从小在那里长大。今夜,我跟爸爸回老家。村口的路灯散发出黄晕的光,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看着通往家门口的路灯,我突然对路灯和灯光中的小村庄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几个问题让爸爸打开了话匣子。爸爸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爷爷从供销社买回来的一盏煤油灯。灯盏由铁皮制成,灯芯是一根粗棉线,旁边是用铁丝扭成的旋钮,用来调节灯芯的长短和光亮,外面还有玻璃灯罩。装上煤油,火柴一点,家里就亮堂起来。这时,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画面:一盏放在高处的煤油灯,灯火正旺。奶奶借着昏黄的灯火,在灶台前忙碌;爷爷则坐在对面,往灶膛里添柴,柴烧得噼啪作响,火光和灯光营造着家的温馨。  相似文献   

9.
猪蹄灯     
三十年前,猪蹄灯在我幼年求学时增添了一抹亮色,那个贫瘠的年代虽离我越来越远,但像我这样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却保留着温馨的回忆。小学是在三里外的邻村上的,四五年级时开始上夜校,那时还没有通电,学生每人点的都是自备的煤油灯,尽管如此,煤油灯也是奢侈品,每当课间休息都要把灯吹灭,上课再点着;进了腊月猪蹄灯代替了煤油灯,尽管猪蹄灯灯苗小,但节省了很多煤油,解决了在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实验中 ,给物质加热最常用的仪器———酒精灯 ,它的结构很简单 ,主要由容器、灯芯、灯帽组成 ,但使用时确有很多问题须要掌握。一、酒精灯使用前1、检查酒精。检查灯里是否有酒精 ,若无酒精或少于容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就应向灯里添加酒精。添入酒精量不能超过灯身容积的三分之二 ,过满容易因酒精蒸发而在灯颈处起火。绝对禁止向燃着的灯添加酒精。2、检查灯芯。①检查灯芯是否平整、烧焦及其长短程度 ,若灯芯不平整或烧焦 ,就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过长或过短就用镊子调整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②检查灯芯的松紧度。灯芯最好松紧要适度…  相似文献   

11.
女人体灯盏     
说起灯,我自然地想起祖母的煤油灯,一种古典意蕴在静夜里轻轻缭绕,有如灯光摇曳.逼仄的房间、楠木的眠床、倚侧的桌子、精巧的油灯,一切景象那么熟悉,似乎还在眼前. 那盏煤油灯,时时在我童年记忆里燃亮:乳白色的瓷瓶有如女人体,精致优雅.小小灯座嵌在瓶口,好像一顶皇冠.多么优美的想象!你不禁要赞叹它的创意了.把灯点燃,瓶体晶莹透明,晶莹里又有一种淡红,让你恍惚,让你发痴.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以来,有过许多人关心我。在这些人中最疼爱我的是外婆。她外貌一般,中等个子,耳朵非常大。我也许就是得了外婆的遗传,也成了大耳朵。外婆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是一位有同情心的老人。我小的时候,家里不富裕。那时妈妈每天在南门收费所上大夜班,累得睁不开眼,爸爸也无暇顾及我。外婆知道后,便将我接到她家里,给我吃、穿。夏天到了,家里不像现在有空调,就连电风扇也没有。外婆省吃俭用,用省下的钱买了一张凉床。可是睡在凉床上也热呀,外婆便用扇子给我扇,这一扇就是一夜,扇子一停,我就翻身打滚睡不着。就这样,一个夏天过去了,每天夜里,扇…  相似文献   

13.
<正>小时候,每到节假日,我便住在外婆的家里。外婆花白的头发中很难寻找到青丝,她的背微驼,手中总离不开那根刷了漆的老藤,可她做起事来却利索得很,从不拖泥带水。我喜欢同外婆一起,她干什么我也便干什么。太阳像个巨大的轮子,阳光哗啦啦地往下涌,天上那棉花糖一样的白云松酥酥的,泛着淡淡的银光。外婆从屋里头抱出了木盆,我抱着大大的搓衣板陪外婆来到了井边。外婆弓下腰,打一桶水倒进木桶里,用粗糙肿大的手将衣服压进清水里,咕嘟咕嘟冒出一串泡,暖风  相似文献   

14.
天色渐渐暗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声、车厢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厢里一片宁静。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用不起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这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之前,黑灯瞎火地、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像牛的“反刍”),消化。旅途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听了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叶先生感慨地说,逆境磨练人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要是家境好,也许还养不成这么好的习惯呢。我说,学校里的地理…  相似文献   

15.
那个残叶落尽的冬天 ,外婆走了。悄然无声地在寒风中远去。那个冬天 ,母亲憔悴了许多。母亲叙说过许多外婆的故事 ,带着那分苦涩而又甜蜜的回忆和凝重的思考。那个年代 ,已是干部的外婆为了养育儿女 ,毅然放弃了工作 ,一脚踏进了农门 ,心甘情愿地做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而且是一辈子。那时 ,外公患病瘫痪不起 ,一家的重担全都压在外婆的肩膀上。为了抚养母亲、舅舅们 ,外婆一个人做几个人的活。常常是天不亮就下地 ,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中午就在坡上草率地吃一两个生土豆、生红薯或是一把干得冒烟的炒玉米。到了家里 ,她仍没有半刻闲…  相似文献   

16.
以前实验室里用的酒精灯灯芯是用棉纱做的,用起来非常顺当。后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改用煤油灯灯芯,火焰小得可怜,无法指导学生认识灯焰结构,用来给物体加热既慢又  相似文献   

17.
外婆的钱     
小时候,我眼里的外婆是个有钱人。外婆没有钱包,外婆的钱都是一张一张地叠好,折起来,然后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再把塑料袋一折一折折到最小,藏到贴着自己身体的那个裤腰中间的口袋里。我最爱去外婆家了,因为只要我一去外婆家,外婆就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街上,问我要  相似文献   

18.
灯光     
村里很早时修了个抗旱用的小水库,能发些电,让学校接上了,供我们上自习用。可那电不正常,有一天没一天的,我们就备下个墨水瓶作油灯。每个星期上学前,从家里拿个鸡蛋,到合作社换煤油,一到没电的日子就点起它。学校每个月发给老师一斤煤油,用瓶子装着,放在床底下最稳当的角落,生怕洒了一星半点c余老师的卧室里,我就看见她跪下来小心拿油瓶添油又谨慎放回的情景。余老师还是有摸黑的时候,我们每个星期从家里出来时并不是总能拿到换油的鸡蛋,余老师就把她装得满满的灯拿过来,给没油的灯添上,几下过后,余老师的灯里就空了。余…  相似文献   

19.
《老年教育》2009,(3):40-40
灯牛 南美洲的圭亚那有一种牛,当地人将其宰杀后,割下牛尾巴,在中心钻个小洞,插入灯芯,便制成一支“牛尾灯”。这种牛尾灯亮而无烟,可燃烧七八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忆外婆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踏着薄暮走向余辉暧暖的澎湖湾……每当耳边想起这首老歌,便勾起我对外婆的回忆。外婆离开我们已有10个年头了,在我的记忆中,外婆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客依然是那样清晰,那样温暖,那清瘦的身影依然是那样清瘦干爽。 10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向康健的外婆在早起劳作的时候,不慎跌倒了!从此外婆便没能再站起来。这对于一向勤快好干净的外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