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学生要学好数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怎样学好数学?”“怎样走出题海战术的困境?”“怎样让学生不厌学,不抄作业,不感觉数学枯燥?”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共同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少量的数学训练中得到锻炼,那么教师就要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安徽省中考数学第14题是一道客观题中的压轴题.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对此题的作答很不理想.本文先详细分析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障碍,再探究本题的解题思路,供大家参考.一、真题再现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垂直于x轴的直线l分别与函数y=x-a+1和y=x2-2ax的图象相交于P,Q两点.若平移直线l,可以使点P,Q都在x轴的下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本题涉及两个不确定解析式的动态图象与垂直于x轴的动直线的相交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提出《中小学数学》曾刊载了朱月红老师的文章《由两次考试的"狼题"想到的》,文中的一道"狼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原题再现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1=kx+b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2  相似文献   

4.
原题呈现 如图1,直线y=kx+b(b >0)与抛物线y=1/8x2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点D,与y轴相交于点C,设△OCD的面积为S,且kS+32 =0.(1)求b的值;(2)求证:点(y1,y2)在反比例函数y=64/x的图象上;(3)求证:x1·OB+y2·OA=0.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让学生学好数学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再创造”,说题训练则是让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再创造”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将以遵循说题的基本原则、加强说题的语言转换、提升说题的情感体验三个方面为着手点,对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说题训练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一次函数知识历年来都是中考数学考查的热点与重点.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的第26题,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到两坐标轴距离之和的有关问题,立意新颖、综合性强.其中第(3)问的解法多样,有助于激发不同考生的思维.以下浅析此题的几种不同解法,供参考.一、原题呈现已知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点P在该函数的图象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二册 (上 )有这样一道习题 :过抛物线y2 =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 ,求证y1y2=-p2 .这道题并不难 ,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思考的 :先设过焦点的直线方程为y=k(x- p2 ) ,代入抛物线方程 ,消去x ,得到一个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然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得 .但作为教师 ,对这道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事实上 ,这是一道典型的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掌握处理直线与二次曲线有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好题 .首先 ,在肯定学生解法的同时 ,应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 :在设直线的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2013年南通市中考数学卷第28题进行评价,谈谈"四基"的协同教学问题.如图1,直线(b>0)与抛物线y=kx+b(b>0)与抛物线y=x2/8交于A(x1,y1),B(x2,y2)两点,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点D,与y轴相交于点C,设△OCD的面积为S,且kS  相似文献   

9.
2008年高考数学北京卷文、理第8题: 如图,动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过点P作垂直于平面BB1D1D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N.设BP=x,MN=y,则函数y=f(x)的图像大致是( )  相似文献   

10.
抛物线与平行四边形的融合,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亮点,一方面考查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另一方面考查学生抛物线的知识.这类题目通常和动点问题相联系,综合考查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一、一动点在一定线段上运动例1(2009年江西)如图1,抛物线y=-x~2+2x+3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相交于点C,顶点为D.(1)直接写出A、B、C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2)连接B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都算是一道难题。如何教好这门学科让学生充分掌握,对大多数高中数学老师来说更是一道难题。尤其是在高考中数学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学好数学?"早已成为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焦点。先前有很多前辈提出过各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其中提到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本文就是针对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展开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数学离不开解题。许多学生虽然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背得熟,但在具体问题中,却难以打开思路,缺乏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因此,在解题训练中,不应满足于原题解答,而应在原题基础上变换引伸,把学生的思维拓宽扩展,引向深入。探索性问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一种新题型,它着重于讨论,通过讨论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就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一简析,供参考。例1、如图1,已知抛物线y=ax‘+bx+c与直线y=kx+4相交于A(1,m)、B(4,8)两点,与x轴相交于原点O及巴(1)求直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X轴上方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题多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训练类型,这类问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地发展。一、一题多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不仅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全方位应用,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一题多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一题多解,教师要给予学生们相关的指引与提示,对于有些问题学生们会存在惯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见,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对待错题,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摆脱困境,避免在学习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2001年高考数学理科(19)题、文科(20)题 试题设抛物线y=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 本题考查抛物线的概念和性质,直线的方程和性质,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 来源1.1 引用《平面解析几何》课本第101页8题: “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那样学好数学就很容易了。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很好的基础,要多让学生训练,多做些基础题,遇有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不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就会让学生兴趣减退。有些学生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遇到难题就闪过去,久而久之让数学变得更难学。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要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勤能补拙。"培养学生多练、多问,就一定能学好数学。一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不得不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很多人便单纯的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题,见的题多了,做的题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成绩就提高了!于是,"题海战术"便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然而数学题是做不完的,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还是要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工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新教材全面替代传统教材还有很长的时间。在几何知识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  相似文献   

19.
徐强 《广西教育》2013,(18):85-86
一道数学题从多视角解答,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全方位观察问题的习惯。"一题多解"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灵活,解题思路会更开阔,应变能力也随之增强。本文将以一道中考题来展现多视角解法的操作。一、试题呈现如图,经过点A(0,-4)的抛物线y=1/2x~2+bx+c与x轴相交于点B(-2,0),C  相似文献   

20.
题目(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第41题)如图1,圆C与y轴相切于点T(0,2),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M、N两点(点M在点N的左侧),且|MN|=3.(1)求圆C的方程;(2)过点M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x~2+y~2=4相交于A、B两点,连结AN、BN.求证:∠ANM=∠BNM.这是一道颇具美感、难易适中的好题.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