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假生活     
"儿"字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对规范儿化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韵母er除了自成音节(耳、尔、儿等)之外,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转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便叫做“儿化韵”。目前的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或汉语拼音专著大都有儿化这节内容,并列出了儿化诸作用,也就是为什么要教学儿化部分的理由。其理由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化”是普通话的某些方言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儿”作为后缀,不能自成音节,在同化和节缩两种作用下,与前一个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音的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这样就使普通话的语音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套相当复杂的儿化韵母。汉语拼音字母用r,注音字母用“儿”.汉字用“儿”(“(?)”的简化字)来表示“儿化”.这些只是记号,让人卷一下舌  相似文献   

4.
对方言中不存在儿化音变现象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儿化韵的不规范读音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失去独立性的“儿”与它前一音节韵母结合时的读音不规范;二是儿化后的元音读音不规范。在指导学生进行儿化韵发音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可以直接卷舌的单元音卷舌后舌尖、舌面及口形的状态、体会元音伴随卷舌动作的特点,并掌握儿化后主要元音的读音和所属类别。  相似文献   

5.
一.怎样读出儿化韵的“韵”味来 “儿化韵”并非普通话中固有的韵母,而是人们在目常语言中,根据需要给某个音节的韵母加上卷舌动作而形成的一类音变。儿化掌握得不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纯正语感的形成,听缺少或者没有儿化的朗读就显得十分生硬而没有韵味,昧同嚼蜡。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比“儿尾”更为大家所熟悉。所谓“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该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是语流音变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儿尾”呢?笔者发现,许多著作对它与儿化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说二者对立,有的说二者统一。比如,俄罗斯学者莫景西说,“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  相似文献   

7.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以后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是一种细微的音变现象,在口语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1)用来形容事物之“小”或“少”,如:一点儿;(2)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和亲切,如:小孩儿;(3)还可以帮助确定词性,区别意义,如:画(动词)——画儿(名词)。  相似文献   

8.
儿化是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不仅在普通话中比较常见,而且存在于汉语的不少方言之中。在地方性院校招生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儿化教学成为这些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儿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儿化具有辨义、区别词性、表达思思感情的作用,对生动地朗读课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二、掌握儿化的发音规律。在儿化韵里,“儿”不再是一个单独的音节,它已和前头的韵腹融合在一起,成为韵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儿化词语的发音,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主要是原音节中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如“花儿”,在发“花”的韵母ua的时候,舌头就已经卷起。儿化韵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方言中产生声韵双变现象的儿化音变,主要分布在卷舌儿化变音和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如果将介音视独立于声韵的时长单位,就会发现:无论是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还是声母和韵母都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它们都应视为声韵双变现象,并且它是儿化变音系统语音发展的必然阶段。无论是在卷舌儿化变音系统中,还是在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和介音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实际上处于同一个儿化变音的阶段,而声母和韵母同时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则处于稍晚一个阶段,是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音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客家方言中,有卷舌元音■的语音地位,■不但自成音节,还产生儿化作用,使相当数量的韵母变成了卷舌韵。从纵的方面来看,四川客家方言的祖籍方言并没有■的语音地位;从横的方面来看,四川客家方言在各个地点接触到的四川官话,都有卷舌元音■,■都能发生儿化作用。进一步比较发现,四川客家方言主要的儿化韵■与四川官话相同,能够儿化的韵母也基本上与四川官话相同,儿化韵的读音所遵循的是四川官话儿化韵的变读规律,有一批儿化词与四川官话完全相同,所以,四川客家方言中的语音成分■来自于四川官话,是在四川官话的影响下产生的,体现了方言之间深刻接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河南淇县话中"儿化"现象很普遍,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形式、功能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语音上,"儿化"使被"儿化"字的声母、韵母都带上了卷舌的伴随特征,同时入声变舒声;"儿"的分布形式上,存在单"儿化"和双"儿化";"儿化"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方言"子"缀词的空白,表意上还具有调侃、欣羡和预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的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溶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  相似文献   

15.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说“音变”     
普通话里,一个音节在连续的语流中不免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音变。 一、几种主要的音变现象 1.轻声其特征是失去本调。 2.变调基特征是失去本调。 3.语气词“啊”的音变其特征是增加音素。 4.儿化其特征是附加卷舌动作。 二、发生音变的汉字的注音问题 关于发生音变的汉字如何注音问题。一些著作只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提出:轻声不标调,儿化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对于其它音变现象一般不作说明。 按道理讲读什么音就该注什么音。然而事实上情况较为复杂,在操作上不便于整齐划一。前…  相似文献   

17.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融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上卷。用汉语拼音字母来表示就是huar。  相似文献   

18.
《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排列了35个韵母.但在韵母表下面的说明中,又介绍了4个比较特殊的韵母,这就是:(1)知、蚩、诗、日等音节的韵母——舌尖后元音韵母,可记作-i(后);(2)资、雌、思等音节的韵母——舌尖前元音韵母,可记作-i(前);(3)儿、而、耳等音节的韵母,记作 er,这是一个央元音,并带上卷舌动作,特地用两个字母表示;(4)表示应答声之类的“诶”,是一个半低不圆唇的前元音,用é表示。这样韵母数一共是39个.所以一般在汉语语音敦学中都说普通话的韵母是39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了赤水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变调现象,重点对赤水方言儿化韵的语音形式,基本韵母生成儿化韵的类别以及自成音节的儿尾等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儿化词的静态数量和动态频次均很高,本文讨论其中一特殊小类——儿化人名——的结构类型及其读音问题,认为应将儿化名词中的"儿"处理为词缀,并将其读音发成一个卷舌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