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五四”新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学选择的运作之中,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学的基本形态“自剖学”、“他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创作始终贯穿着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文化建构,使他成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正是在这一文化层面上,满都麦与普里什文一样,对自然有着“亲人般的关注”。草原的荒漠化是满都麦生态文学的主题之一,自然与人的融合则是普里什文对自然“亲人般关注”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时空,体现出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和生态道德,开启了各自民族生态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7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后学,不同于后新时期学,不是新时期学的不同阶段,而是一个新的学时期,它诞生于新时期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化语境由政治化向商业化转型时,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后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无害学的提出与合法化,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脱颖而出也好,自生自灭也好,让消费决定其“生存,还是毁灭”。新时期后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化语境中,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的流浪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流浪学”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1980年代中国大陆,人类潜在的流浪情结逐渐被唤起。作家开始关注流浪怀着希望和惆怅的路上状态,追逐他们精神演变踪迹,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生命形态。知青群体的城乡徘徊、青春流浪的都市表达和为寻找精神家园的化流浪构成了新时期学中的三种流浪类型,共同表达了被释放的人性状态。  相似文献   

6.
左翼文学:从个人书写群体到集体书写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翼学团体学表达所选择的组织原则和基本形式,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精神表现本阶级的整体风貌。左翼学负载的多是无产阶级这一新生社会力量所能聚集能量的展示,其叙事本身留给学的不过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过程的投影。作家的创作意识集体性地为一种精神所召唤而无视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非个性的书写方式,作品人物由貌似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公共自我”整体,都是阶级内部作家个体高度紧张的共同使命感扩张的结果。然而,从历史语境来看,它不仅仅是学表达的话语方式问题,更重要的是学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开风气的作家,他提出的“文学即梦”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他对文艺美学的自觉追求。在这种文艺观的支配下,他的作品与同时期的乡土小说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是小说的抒情性特征较强;二是作品主题趋于暖性。在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废名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即回避现实,缺乏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商业化语境中学作品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都市学的重现、乡镇学的新质与表现方式的变异等方面。都市学的重现与真正的都市生活的出现相关,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金钱与女色的无节制追求与人情淡薄是都市学的重要主题,也体现了商业社会人生的全部欲望;90年代乡镇世情小说重在表现经济生活主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或正义被人们所抛弃,另一方面传统中落后意识在重新抬头,“杀富济贫”的吃大户观念,农民工家庭中新的伦理道德危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追求两难处境中不得不作出选择,都体现了商业化语境中人们的迷惘、困惑与无奈。9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学表现方式也受制于学表现的社会环境,服从市场需要与读选择,以叙述为主的表现方式,取代了过去以描写为主的表现方式,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与粗鄙化。性爱描写的招徕与诱惑,体现出作与读间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0.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越薪的小说旨在探索“抗战”时期上海人的个体存在方式,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宏大主题中显得独特而自我。这与“孤岛”、“沦陷区”一些作家的思想有相通性,又与“五四”学精神形成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3.
杨慧茹 《现代语文》2006,(9):115-115
学中的现实主义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的恒久赐予,并非率意创制的时令性饰物。现实主义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在历史运行中发展变化,在时代交迭中移易更新,作为一种学潮流它自然有高扬或低回的曲折流变过程,但因它所固有的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却使它足以保持不易枯竭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学精神,它深刻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和学现实之中,并且产生出许多触动灵魂发人深省的篇章。活跃异常、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与时代共命运。与现实共沉浮的敏感和豪情。使得作家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纠缠,由此而赋予现实主义学以旺盛的活力,常常在自我更新的同时开辟出学发展的新路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以作家与读为“中介”介入属于审美范畴的爱国主义学母题,成为中国传统学一以贯之的言说话语,抗争与主宰意识、英雄主义与献身行为、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等等为其表现的主要形态。这些话语内涵成为中国学从古到今并走向未来的精神脉系,同时这些话语内涵对于中国人立人,中国立国、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深远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反讽蕴含在他的日常“关系”叙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面和心不和”、事与事之间的“芝麻变西瓜”以及人与自我的“说得着”与“说不着”。“面和心不和”以事实与表象的对立凸显贫困、欲望、权力(秩序、规则)对人的奴役及造成的悖逆存在状态;“芝麻变西瓜”展现出世界的荒诞本质;“说得着”与“说不着”则以“反讽式自我”观照个体心灵孤独。这一反讽显然超越了修辞与叙事层面,是典型的存在论视阈中的反讽。它凸显着作家对悖论式存在状态的否定与批判,对荒诞的体认和对自我精神的召唤,是作家反讽精神的体现。刘震云的反讽拓宽了中国当代文学反讽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7.
“章且须放荡”,是萧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学创作不应受“礼义”持身的儒家诗教制约,而应当大胆描写情性、情欲,自由恣肆地抒发真情实感。他还提出了“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从本质言,这是一种叛经离道的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孙海芳 《都江学刊》2002,14(2):32-36
本以中西女性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受制于男权社会的相同化境遇为切入点,指出中国和英国女性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女性学在不同时期反映的主题虽有不同,但始终没有偏离女性意识这一主题,中英女性学在表现女性意识这一内容上表现出了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由于纯粹中原意义上的汉化没有鼎足而立的宗教作为民族心理的根基而呈现出虚缈和迷乱。汉族“主流化”应参与到揭示各民族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之中才能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中华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内蕴应吸收到汉语学中成就作家的非凡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