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长小说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苦难,尝试在成长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国成长小说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成长中的主人公的困惑,另一方面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心理分析。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王十月的《少年行》以其对农村少年青青期心理的精准把握和成长轨迹的深情描摹,展示了处于城市和乡村双重边缘的一代打工先行者离乡进城前的心理和命运,这种农村青年成长叙事。体现出和其它成长小说不同的特点,为当代成长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考察英美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和结局对于读解成长小说文本,把握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但调研发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历来有争议,甚至存在着含混与矛盾的现象。以成长小说文本为依据,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成长小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结局。这两种不同模式和结局的存在与人的心理需求、成长小说的自传体特征以及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小说生成语境的变化和差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部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伊萨贝尔为了见世面从新兴的美国来到古老世故的欧洲世界,经过天真——受骗——觉醒——成熟的成长过程终于完成了自己心理和道德的成长,从一个盲目追求自由的女孩蜕变成为一个心理和道德都十分成熟的女性。在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物成为促使主人公成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者近些年来开始关注文学的治疗功能,对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的探讨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该文在文学治疗功能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小说《流动的花朵》为例,论述小说运用于针对流动儿童的文学治疗的可能性:第一,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与成长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了现实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历程,有一定的现实对应性;第二,小说中昂扬的精神力量和圆满的结局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流动儿童的缺失性体验,满足了他们对归属感、幸福感、平等性等的心理需求。同时指出,要验证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达到文学治疗的功能,归根结底是要看读者的阅...  相似文献   

8.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9.
成长问题作为文学主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长小说特征显著,以描述人物成长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一个人或数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历程。成长小说的源头在欧洲的德国和英国,歌德、笛福、乔伊斯等人为成长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发生新变并取得长足发展却是在美国,在此过程中美国黑人作家功不可没。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加之一代代女作家的努力,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开始趋于繁荣,《紫色》的问世便成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地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11.
宫崎骏动漫在日本动漫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龙猫》为其中一部描述淳朴乡村生活的电影。影片内容看似简单,但却包含有宫崎骏动漫的很多特色,如传统文化印记、儿童成长情结、飞行器情结以及旅行情结等。这些因素既成就了宫崎骏动漫的特点也影响着日本动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通过悖谬叙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如刺般的他者性认识。这一认知形成的创伤记忆隐藏着当代日本人面对中国时复杂的心理:罪感、负疚,优越、想忘又不能忘。而作家对这篇小说三个版本的修改又现实性地表现了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周作人附逆之后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作人一向的上海厌恶症与他在此时上海文学界中所获得的尊崇地位形成奇妙反差。周作人与《古今》、《风雨谈》等期刊之间的互动表明了他的潜在心理:在畏惧民族道德审判的精神状态中用高雅装点自己,寻找同路人以排遣罪恶感与寂寞感。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周作人与周黎庵、文载道等上海青年文人的文学交谊不仅让《古今》变成了周氏散文大本营,还促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14.
欧茨的作品《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描写女性个体成长与自我生成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和期待。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分为"外出求学"、"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体成长的人生历程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个人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渴望女性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它经历了雏形、形成、成熟及没落几个阶段。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原则、内容、途径、方法上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对于形成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及价值取向,维护华夏文明永生不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6.
《贵妇画像》是19世纪晚期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杰出代表作。通过对主人公伊莎贝尔与三位追求者———古德伍德,沃伯顿以及奥斯蒙德的情感纠葛分析,解读伊莎贝尔追求自由人生目标的人格特征,理解维多利亚时代部分觉醒的女性为争取自由所作的抗争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燕玉梅是“80后”写作群体中很有特色的写手。她的创作心理深层内桉来自故乡曼山秀水的滋润和道家文化的浸润。“自然”是其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词,内容的“自然”体现在自传性的个人成长历史,形式的“自然”则是靠散文化的行文风格和天赋的灵力语言来展示的。从燕玉梅的个案我们再次看到了作家的艺术才情和其生长地理的文化之间的“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儿童认知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策略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期达到目的的智力活动.认知策略的层次性使得其分类方式交叉重叠.儿童认知策略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产生策略,进而自发使用这些策略,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也在增加.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西格勒的重叠波浪模型符合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评价状况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并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