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4.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5.
周良书  孙延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16-23,30
李大钊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与李大钊的交往经历,对李大钊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继承,对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和策略等思想的发展,是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这种交往互动、代际传承和知识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地位非常重要,但承载李大钊精神的遗文整理工作仍未结束。本文对李大钊遗文整理和笔名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整理李大钊遗文,理解先烈救国救民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革命家,更是名重当世的学者和理论家。纵观李大钊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很深造诣,对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论说,视野宽阔,思想深刻。文章从以唯物史观引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最早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倡导物心两面改造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用实践和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领域发展五个方面对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进行概括和总结,从宏观的角度叙说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毛泽东,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如果说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那么,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得最好、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奠基人。李大钊认为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妇女解放;妇女解放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保证,民主政治又必然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一致的。李大钊还对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理想家庭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力图使妇女得到全面彻底的解放。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记。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边倒”的方针,其实质就是表明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任何一项外交的政策的选择都不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础上,作出更合理的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协助左宗棠加强海防,并协办福州船政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力助左宗棠开发大西北;购运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左军,及时收复新疆。他推行慈善事业,为国为民做了一系列善事。两次东渡扶桑,从日本购回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他创立"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金字招牌,并树立了"诚信"、"戒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效果来看,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消极方面大于积极方面,表现在中断了八大开始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形成了"现代修正主义"理论,把"斯大林体制"推向极端,错过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拉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金林祥 《教育学报》2007,3(3):86-90
从1922年起,陶行知一贯推崇武训,主张学习武训精神。在1940年至1945年间,他以重庆育才学校为阵地,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武训纪念、宣传活动,成为当时我国主张学习武训,光大武训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建议政府根据武训诞辰设立兴学节、兴学周、兴学月,以推动全国普及教育发展。他反对把武训当作异人、苦行者、圣人和“陶派的人”,也反对复活历史上的武训,而主张要学习“三无四有”的“武训的真精神”。陶行知对武训及武训精神的倡扬,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正确评价武训,推进教育普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海伦.斯诺同埃德加.斯诺一样,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远东的国际记者。她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进一步向世界介绍了在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状况,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72年、1978年又两次访问中国,写出了《毛泽东的故乡》和《七十年代的西行漫记》,热情地赞颂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变革。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她的性格刚柔相济,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可以说,她的中国情结书写了她传奇而光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8.
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英语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持肯定、矛盾、否定态度的学者各执一端。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又将何去何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应运而生,将翻译研究引入了"生态"这一大潮,可视为"生态转向"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对China English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探讨,认为China English实至名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风骨"释义     
刘勰《心雕龙》中提倡的“风骨”,实际是指章的气和力量,是刘勰对当时的风的一种要求。当“风骨”被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而提倡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1-2):115-121
The author of this introduction led a national delegation of American (and one Canadian) mathematics educators on a visit to China in October-November 1977. The delegation entered China at an interesting time. For example, at about the time the group was in China, several million Chinese students were taking competitive admissions tests for entrance to university studies. Only about 300,000 would gain admission. The tests were administered throughou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nd signaled a change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se national admissions examinations were only one example of a campaign aimed at moderating the "politicized" educational policies which come ou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