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言说的自明性探讨言说的实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在先的逻辑形式,它们完全同型同构。一方面,简单对象的特定配置方式构成基本事态或事态,存在的事态是事实,事实的总和就是世界;另一方面,名称的特定结合方式构成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得到复合命题,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思想既是有意义的命题也是实在的逻辑图像。这样,作为思想表达的言说就是关于世界的言说,是作为命题的总和的语言图像世界;世界就是被言说的世界,世界依赖于言说。因而,世界必定可以被言说,言说必然是关于世界的言说。于是,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之内的是可以言说的,而且都能够说清楚。  相似文献   

2.
巴门尼德在哲学上首先提出“存在”一词,但我们对该词的理解却始终以物质性为基础,没能把握“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本身意味着开始概念思考,这是对宇宙论哲学的超越。在认识论上,巴门尼德提出理性是知识的来源。这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肇始,也是对其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Being”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只有返回哲学的希腊之源,才能真正澄清“Being”的内涵,科学地理解形而上学。对希腊古典形而上学演进之内在逻辑的考察表明,在这一时期,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部内涵,包括其蕴涵的问题、探讨的对象、借重的方法论、思维的框架都已基本展现。“Being”作为最高实体,被认为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因、认识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最后根据、人生价值意义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自我观与自他观 ——“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相似文献   

5.
"是"具有系词和表存在的双作用义.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从理解西方哲学精神本身出发,在不同语境中酌情择其Sein的译法.在康德先验逻辑理论中,范畴作为理性思维是判断中联结之统一性的逻辑形式.范畴的"是"是被给予的知识获得普遍性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判断本身的执行中,起着联结的作用.而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是"不能被当做一个最普遍的逻辑性概念来理解,"是"是存在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是"作为被给予的东西开显于说出自己的"此在",此在在原发时间视域中诠释纯粹的"是"并追问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诞生与形而上本体追求有关,受本体追求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象征这一整体性的言说策略.象征突破语言的逻辑限制,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先天共感为基础,努力以物象自身的言说来代替人的言说,并以此达到认知上的超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言说方式区别开来.象征诗歌的语言超越性为哲学的语言难题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本体意义,尽管受到传统现实条件的限制,但象征主义诗学却以此开辟了西方诗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宣称:"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保持沉默",理解这句名言,就是要弄清他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之物的划分。这种划分本质上体现为对语言的划界,即明确有意义的命题与无意义的伪命题之间的界限。文章论证了,维特根斯坦进行划界的依据不是世界本身、自然科学或他的真之图像论,而是他的"语言的逻辑",即一种有限的一阶谓词逻辑。一旦明确了界定意义的逻辑依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理论和学说都被判定为无意义,乃至为何《逻辑哲学论》自身也难以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Ontology的缘起,但对其思想的解释却极不统一。基于思维的时代性原则,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内在演进逻辑的考察,发现巴门尼德所谓的eon就是指本质,他认为只有本质才具有实在性。但由于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他并没有对此作出清楚的表述。反而由于语言的形象化妨碍了人们对其哲学自身的理解。巴门尼德的Ontology实际上内蕴着现象与本质等多重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被认为占有支配地位,因而有人认为,从哲学思想上说,二十世纪可称为“分析的时代”。作为现代西方一个哲学运动的分析哲学,与笛卡儿以来到本世纪初的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明显的区别在于:近代哲学关注认识论的问题,而现代分析哲学则把注意力转移到逻辑—语言问题,把哲学归结为逻辑—语言研究,归结为逻辑—语言分析方法。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可以与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革命”相比拟的一场“哲学中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哲学继承了分析哲学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就是要在语言和逻辑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这也就是思想过程。被认识的具体存在物可以说只是一个假设存在的逻辑点,它实在而又客观,但它只是与逻辑中的真值问题有关,即与语词的意义和意谓问题有关。这一实在点与普遍性的关系是通过语词对这一点的描述而把普遍性收拢起来的。语言的先在性不断地在一种情感动力的助推下表达出来,语言成为整个世界的维系纽带或信息交换中心,而与之对应的各种物体则是非常直观地存在着,对物体的任何一点的接触都可能启动语言对普遍性的全面表达,如此这般的语言表达即是日常化。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双宾动词与双宾语位置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双宾动词与其所带的双宾语的位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通过对古文献《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源于其他出处的语料的考查,认为这个观点基本上能成立。其原因主要有动词自身的意义、深层的语义结构关系、时间顺序原则、词性或语用因素的制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把语言和人本体存在联系起来,确立了语言本体论。它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而把语言当作存在的建构性力量。海德格尔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用他的语言本体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王国。但建构性的语言仍然是运思和表达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始终是语言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7.
张楚廷《教育哲学》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哲学应当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有教育”或教育的存在与起源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或教育的本质与性质的问题,“怎样实施教育”或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其教育哲学是从教育自身规律出发的、从人出发的、从中国现实出发的教育哲学,具有独特的写作语言与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语言问题是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无疑是这两派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世界以及语言与理解等诸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在语言观方面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体现为经验论、怀疑论和自然主义三相互贯通的统一体。休谟以其经验论为基础,从对外在物体存在的怀疑论论证过渡到对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自然主义解释和怀疑论批判,显示了其哲学的调和色彩。怀疑论与自然主义在休谟哲学体系中不分伯仲,如果片面地将休谟看作怀疑论或自然主义,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跟名词作主语、宾语是不同的,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有四种不同情形:动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主语、宾语后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主语、宾语时兼有名词性质;动词跟作主语、宾语的词是不同的单位。因此,先秦汉语动词的活用和兼类就少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