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绯闻     
孔凡菊 《新闻天地》2010,(12):74-74
我是个幸运儿,刚参加工作就分到氮肥厂工会当上了宣传干事,和我一同参加工作的何武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只能到生产车间去当工人。  相似文献   

2.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3.
曹靖华是我中学时代就十分敬仰的大作家。1976年春,我去北京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注释工作,有幸见到了曹老。那时,曹老注释的《鲁迅书简——致曹靖华》和散文集《飞花集》正交上海出版。上海出版社对注释稿和散文集的一些文字有修改意见,由余仁凯同志打长途电话给我,要我去向曹老当面请教。这样,我几次到曹老家里。文稿改动的事,每次都是几分钟就解决了。接着曹老就同我随便聊天。他经西伯利亚大铁道去莫斯科的惊险故事,他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当年未名社的事情,曹老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谈上一二小时。这真是我受教育和长知识的好机会。在曹老家里还认识了他的女儿苏玲同志。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到新疆“七一”棉纺厂去采访了三次,报道新疆少数民族纺织工人的成长。这三次采访,使我对怎样拍好照片,得到一点启发。照片是在新疆“七一”棉纺厂的整经车间拍摄的。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对于怎样充分反映所要报道的主题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车间里,我发现一个女工在一台机床上接纱头,动作敏快而又熟练,我就跑过去迅速地摄下了这个姿式(图一)。拍摄完以后,我联想到诗人对“巧织女”所描写的形象,感到刚才拍下的女工操作姿态是自然动人的。但是,有些同志看了底片之后,却认为这张照片上女工操作的动  相似文献   

5.
我刚学习写稿时,领导就交待我说:“多去一线,多写职工”。一车间有位家居农  相似文献   

6.
李利 《新闻实践》2011,(10):15-15
缙云是我第一轮“走转改”的落脚点。这个浙西南的小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壶镇镇却是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在一家带锯床生产厂的车间里,我采访了一老一少两名工人。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本以为回答也能猜出个一二,没想到他们都让我倍感意外。老的叫吕唐满,今年64岁,是车间一线岗位上年纪最大的师傅。在闷热的车间里,老吕拿着把小槌在一台锯床上敲敲打打。当得知退休后的他,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在报上发表过一篇通讯,可是其中要表彰的一位总工程师却没有写上名字。那是1980年夏末秋初,我兴冲冲地去S机器厂采访。这个厂一扫20多年的亏损晦气,洁净的林荫大道和鸣着欢快节奏的车间,一下子启开了我郁闷闭塞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12月15日,我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娄明同志等四人去美国和加拿大访问,今年1月17日经香港回到北京,历时共三十三天。粉碎“四人帮”后,我多次出国,都是考察印刷,难以兼顾出版和发行。这次出去,主要是探索扩大我国中文书刊对外发行的途径,但有可能顺便了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是四年前曾由芬兰乘船去瑞典,我这个超级地理盲几乎完全弄不清它的方位.其实很多业内的朋友也和我一样,知道我要去参加芬兰书展,都惊讶地问;"你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呀?!"定下行程的日子恰好是法兰克福书展结束后不久,我打趣地说;"其实,它比法兰克福可近多啦.起码绝不需要转机."  相似文献   

10.
采访者取信于被采访者,是采访成功的重要条件,这方面我有深切感受。 1988年12月24日,我到长城铝业公司采访工人青年发明家陈昌荣。他发明的“絮凝剂”获国家科委重大发明奖,并被树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的贡献在于,用新的技术装备改造了设备落后的氧化铝车间。原来这个车间有200多名工人,每天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熬制氧化铝,工人一年四季里边穿裤头和背心,外边穿防腐的皮衣、皮鞋工作。人们曾把这个车间干活的人称为“劳改犯”,是厂里最脏、最累、最差的工种。原在这个车间工作的陈昌荣,想用一种科学的办法代替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自费购了不少书籍和实验用品,每天在车间外一个小平房的水泥平台上反来复去琢磨。当他的研究有一定进展时,厂里领导和工程师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也有看笑话的。经过两年多努力,他的这项发明被国家科委认可。老车间被废除后,按他设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探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就要和被采访者交朋友。只有当采访对象认为你真是他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无冕王”时,他才有可能对你敞开心扉、泄露“天机”。去年4月,我去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公司采访橡胶厂开展的“创免检”活动。我找厂长、书记谈,找宣传处长和调度处长谈,有关处室和一些重点车间、重点人选代表也谈遍了。按“常规”我可以鸣锣收兵凯旋了。然而就在我要走时,宣传处长不经意说了句“××车间听说有件‘一根油条罚款1000多元’的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听说当事人不愿意讲这件事。”尽管我手头的材料当时已算“很丰富”了,但听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我立即去采访!  相似文献   

12.
当个工人业余通讯员,平日里所见所闻尽是些车间班组里的凡人小事.如何克服身处小天小地这个弱点,从日常小事中抓新闻呢? 1991年7月,我所在的机电车间对井下14名工人进行了岗位交流.从发挥职工潜意识积极性来说,事情倒新鲜,但规模和范围太小,一时觉得无法动笔。车间宣布交流人员会议的那天晚上,我认真观察会场上的各种情况。先是领导讲话,尔后公布每人变换后的新岗位,会议没有20分钟就结束了。当我刚要离开时,却发现到会的工人都没有散会的意思,我就也安心留下来。原来被交流的职工都在互相介绍情况;不在交流之列的职工也在“抓经验”,  相似文献   

13.
石湾 《传媒》2001,(7):27-28
今年春节假期,我和妻子去澳洲旅游,因是旅行社组团,所以全团成员互相都不认识,出发前也大都没碰过面,到曼谷机场转机时,大家才在候机室里第一次汇聚到一起。就在此时,忽然有一位女士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我还想得起她不?我定睛一看,立即回答说:“你叫什么名字,我是得想一想。不过,你是杭州人,经  相似文献   

14.
工作在基层的党报通讯员,常有一种想法:整天蹲在企业这方小天地里,面对的都是些看来十分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可写?根据多年来的采写体会,我认为,只要善于发挥自己身在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不断地去挖掘埋在此山深处的“宝藏”,做到“身在此山能识宝”,就会有写不尽的新闻。去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我去厂礼堂看电影。在礼堂门口,听见两位年轻人正在议论一位我熟悉的车间党支部书记——赵道龙。其中一位说:“这样的领导还有什么话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两地书     
孟久成 《传媒》2001,(5):34
谁都写过家信。 过去我在农场的时候,特别爱写家信,想倾诉;也盼家信,找安慰。那时没有长途电话一说,电报倒是发过几次,都是回家接站之类,简之又简,七分钱一个字,不得不简。信息沟通只有靠书信了。 当年儿子的我如今已荣升父亲,再写家信,角度变了。 如今我的儿子由黑龙江去北京读书,19岁,和我从北京来黑  相似文献   

16.
根据毛主席在天津视察时"机关干部也要办点附属工厂"的指示,安徽日报在九月份办起了三个厂——硫酸厂、油墨厂、机械修配车间(先搞翻砂).从各部门抽出十二个得力干部,由副总编辑齐志远挂帅,成立了机关工业筹备处办公室.办公室设土建组、采购组、劳动组分头负责采购机器、原材料和人员配备等问题,并且派人去外地学习技术.安徽日报本着勤俭办企业的精种,一切因陋就简,不伸手向公家要钱.除硫酸厂需添置必要设备外,油墨厂、机械修配车间是利用宿舍做厂房.新建设的硫酸厂和翻砂车间都需要耐火砖,但当时市场上买不到,就自运矿石,自制砖坯,自己烧窑.第一窑一千一百块耐火砖已在九月十一日出窑,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语林 《出版参考》2005,(6):46-47
去年和一朋友聊起"驴经",他问我去过广东哪些村落?我便大笑起来:"老兄,有没有搞错?处在中国经济改革浪尖上的广东,恐怕连祖宗的坟墓都找不着了,还会有古村落?",朋友没好气地回答我,"你的偏见只能代表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18.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我常在报刊上发表点“豆腐块”之缘故吧,平日总有些文友问我,你为何老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呢?其实,我也有“无米下锅”,无题目可写之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检讨检讨自己做的如何?第一,是不是想了办法,开动了脑筋。我总觉得,下基层采访,犹如女同胞到超级市场去买布或买菜一样。商店里的各种布匹,菜场的多种蔬菜,啥时候都是琳琅满目的,但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可买哪些不可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观和需求。采访也是如此,哪些素材可用,哪些素材不可用,这就由采访者去判断了。1994年7月.西安电视台《科…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