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凸显,其中在社会中影响力最大、最为活跃的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以这些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精神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不断得到弘扬,志愿服务组织为公众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着种种不足,要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软实力和一种公民生存状态,志愿精神的培育迫在眉睫。从内隐认知理论出发,可以给我们培育志愿精神提供一定的启示,即从志愿精神培育的显性的和隐性的途径入手,着力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青年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加强青年道德培育显得格外重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特别是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提出,为青年道德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生成、发展与深化,志愿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弘扬志愿精神,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还能提高青年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志愿精神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志愿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稳定剂。青少年是美国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服务类型多样,这一现状是与志愿精神的培育分不开的,只有将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才能长期坚持志愿活动。美国依托家庭、社区和学校三个平台对青少年志愿精神进行培育的方式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将知识的传授和志愿服务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青少年志愿精神的养成和参与志愿服务技能的提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育背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平台,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二、教育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精神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志愿精神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及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志愿服务成为他们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和推动公民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7.
佘双好 《思想教育研究》2014,(4):109-109,111
志愿服务是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开展的无偿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支撑,既承接中华民族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存在着高度契合关系。加强对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海大学陶倩教授新著《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学科背景,  相似文献   

8.
我国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了解和支持、高校志愿者服务缺乏规范管理、志愿组织难以提供全面专业的培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深刻等。高校应教育大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发挥党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宣传机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我国志愿精神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社会各界对志愿精神的关注以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志愿精神的培育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如缺乏深厚的公益意识,志愿精神培育的先天性不足、法律法制建设落后,志愿精神培育缺乏保护机制、民间组织不发达,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精神培育的动力缺乏等。所以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视野中志愿精神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地、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我们应结合中国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优点或长处,从和谐社会的视野深入研究志愿精神,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创新志愿服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构建和政策保障,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陶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133-135
大学生志愿者是大学精神与志愿精神共同作用下的行动主体。面临社会转型,他们的志愿理想、志愿动机以及志愿行为处于多变状态中。文章基于现代大学发展,厘清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同质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等四种倾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制约,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应着眼于大学制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大学课程对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师对志愿服务的引领以及公民教育对志愿服务素养的培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志愿精神是自愿、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我国志愿精神产生于传统的仁爱思想,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而不断传播和发展。志愿精神有效推动并促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对践行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承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价值.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途径。构建基于大学生积极心态培育的志愿服务模式,满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求,激励、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认知,增进积极情感体验,可培养其积极行为并形成积极意志品质。而积极心态的养成又能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接触以及了解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励着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国家各项重要活动、赛事以及展会中都会出现志愿者的身影.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与社会技能的增强双丰收,初步呈现出志愿服务活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的格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在弘扬人类道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招募、培训、评价和保障机制的比较显示,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要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文化,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尽快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立法。  相似文献   

18.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民间组织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了建构和谐社会和培育公民社会的重要职责。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走向及其制度环境的改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公民社会相互促进和培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志愿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指标,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能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要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为此,应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人文环境,丰富志愿活动内涵,设立专项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