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保山宝莲寺《公举乡约碑》极不起眼,但它揭示了史书、教科书所赞誉的清代乾隆四次征缅对永昌百姓的横征暴敛,有力地补充了现有史书、教科书的不足,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同时廓清了保山个别碑刻的重大历史错误,值得我们认真保护。  相似文献   

2.
赵文哲是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吴中七子”之一。在大小金川战役中,壮烈殉国,年仅49岁。赵文哲早年虽服赝王士旗,但又兼取唐宋各大家,显示出较为宏通的诗学眼光。其人生的最后几年,随清军远征西南边塞,金戈铁马,诗歌日益变化新奇。赵文哲随军出征时所作《鲰隅集〉,以山水边塞诗为主。这些诗既对西南雄奇荒幻的山水进行描绘,同时又襄挟着乡关之思、羁旅之感和对身世遭遇的嗟叹。赵文哲的山水边塞诗扩大了古代山水边塞诗的表现领域,是清代山水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闽濮”为什么称“濮”,又为什么称“缅”,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演化?这是困扰史学界的百年难题.试图从语言学、民族学等的角度,进行探索,以解决一些史学界关于“濮”的相关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二十三年)卷152山西《保德州·城池》“河曲县城”下云:“……改名河保营。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为县治,三十三年重修。”同卷《古迹》“河曲故城”下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按:今考其他文献,《重修一统志》“乾隆二十七  相似文献   

5.
瑞丽地处云南边境中缅接壤之地,边境线漫长且少有天然屏障,村寨相连,边境民族长久以来交往甚密、互通有无,更有“一寨两国”、“一田两国”等独特景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瑞丽地区缅籍流动人口数量大幅上升,其中主要为务工人群。大量缅劳的引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瑞丽地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催生了社会、文化、安全等诸方面的问题,外籍人员的管理工作也因外籍人数的不断增加而愈趋重要。故此,希望通过对瑞丽地区缅籍人群的务工生活现状的切实探寻,对外籍人群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试图为增进外籍人员了解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数据参考,为管理工作提供一些良性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梳理和解读《永昌府文征》“纪载”和“文录”涉缅文献的基础上,对缅甸传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州派”琴人王封采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与崔应阶琴曲相酬于豫楚之间,并编纂《龙吟阁秘本琴谱》。该琴谱指法多抄自《万峰阁指法秘笺》,但部分指法更详细、易懂,指法理论主要为“圆实论”“走弦论”;书中琴论虽多为抄录,但提出了“谐律说”“悦己论”等核心思想,并在“伪断纹”“古琴阴阳材”等琴制方面有新的内容。随着清代琴人群体的扩大化,特别是像王封采这样的民间琴人增多,其琴谱编写理念趋于实用,琴学理论更加简洁。  相似文献   

8.
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万树园是"康乾七十二景"之一,建于乾隆初年,因绿草如茵,古木蓊郁而得名。乾隆、嘉庆等皇帝曾多次在此接见、宴会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作为避暑山庄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万树园在清代前期起到了独有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王朝曾趁着“康乾盛世”的势头,多方兴学重教、行礼乐、宣教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挽留住渐次消逝的气运.康熙下谕旨,曾召试“博学鸿词”,是为了“崇儒重道.培养人材”;雍正元年曾命“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乾隆二年,兴建南学(钦赐学舍),岁给银六千两资助办学;乾隆四十八年,营建辟雍于彝伦堂南,乾隆亲临辟雍行讲学礼……历代统治者的这些措施与政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呼唤教育,来使封建统永保无虞.  相似文献   

10.
陈林  冰样柠檬 《阅读》2006,(3):32-33
盛夏,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赤膊编撰《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突然驾到,他慌忙钻进桌下。衣冠不整见驾可是有欺君之罪的呀!一我头子啊?乾隆见了故意坐在桌前不走,并示意左右不要出声。纪晓岚在桌下憋不住了。因为有桌围布遮挡,他未看见皇上,于是低声问别人“:老头子走了没有?”二乾隆命纪晓岚出来,并故意沉着脸问“:你为什么叫朕老头子?讲得有道理就饶过你,否则,哼……”三乾隆听罢,不禁笑道“:卿机智可嘉,朕恕你无罪!”哈哈哈!算你聪明!真不好意思,哈哈!答:……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举国之首,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