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张承志的作品以其对于草原生活的描写显示出一种激情和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张承志散文的分析,对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草原情绪作出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黑骏马》     
又名《爱在草原的天空》,根据张承志小说改编,曾荣获第19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和第一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十大华语片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视角解读张承志草原生态小说《黑骏马》。通过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对蒙古草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疏离与多年之后的回归和感悟,反映出蒙古草原文化崇尚的生态整体主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折射出作者对蒙古族生态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容易被那些爱生活和会生活的人所打动和感染。和女儿一起读《草原小木屋》书系(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系列小说),女儿特别羡慕女主人公罗兰跟随父母所经历的探险一般的迁移生活:大森林里童话般的小木屋、可爱的动物、天然的美味;草原上的花草、朝阳晚霞、风雪、狼群;农场里的少男少女……和孩子的  相似文献   

5.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6.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7.
《黑骏马》张承志的《黑骏马》 (发表于《十月》1982年第6期)是一部民族色彩极浓的力作。作品通过白音宝力格幸福而苦涩的回忆,通过他对草原、苍穹、社会现象、人物命运的审视,展现了一代人的追求、不满,向往和希冀,反映了一代人的困惑、感慨,反思和成熟,歌颂了美丽可爱的草原和善良勤劳的蒙古人民,针贬了古老、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表现了具有历史和民族意义的深广内容。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以他的深沉力作《黑骏马》在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上的特点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一、主人公形象是作者本人的投影郁达夫曾说 :“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张承志的小说自叙传色彩就异常浓厚。在他的作品里 ,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人生体验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作者本人的感受和看法 ,他笔下的白音宝力格既是张承志人生体验的直接、现实的再现者 ,又是他理想中渴望成为的形象。白音宝力格对草原人民情动于衷的热爱 ,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无不体现着张承志自己的情感和探索 ,作者在白音宝力格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9.
施意靓 《文教资料》2011,(18):25-26
死亡、爱情、暴力向来都是海明威热衷描写的对象.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也不例外.死亡是尼克故事的开端,贯穿着整部系列小说,海明威总是让他的主人公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并促使他们在这种冲突和动荡中成长。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爱情和暴力便是促使尼克成长的两大因素。、死亡、爱情、暴力三大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个尼克形象系列小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赵丹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98-1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有作家像端木蕻良那样深爱着土地。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土地系列小说中,他热情地歌颂故乡的黑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朴实坚强的人民。他小说中的土地、草原、大江等土地系列意象是他土地情结的自然呈现,渗透着他对故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但形成他土地情结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他潜意识中与土地的那种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是“地母”原型作用于心理经验的情感外露。  相似文献   

11.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2.
丁肃清先生的文章以悲剧意识为文化底蕴 ,以百姓视角透视现实生活 ,以简约的文本作为思想载体 ,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具有独特的魁力  相似文献   

13.
哈代了解自然、酷爱自然。他笔下的自然与人的感情息息相通,仿佛具有人的品性。长篇小说中,情节结构、背景和细节的象征意义都是由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承担的,诗性自然是哈代的象征品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述作者在湘西一派平和宁静的田园诗的背后隐含了一系列乡土悲剧。这些悲剧中有被突降的外力所毁灭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生命,也有在美的山水之中孕育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完整的洋溢人性温情的湘西正逐渐在外来工业文明的浸染下变得浑浊的社会悲剧。作者带着温爱之情来描述这些不幸和锐变,并且力图以一个湘西人对湘西的爱来拯救陷入迷途中的纯朴人性和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5.
山东作家张炜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体现在作家对“土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城市/乡土文明的决绝对立,回归野地的生活理想,乡村生活的诗意“狂欢”诸方面。他文本的民粹主义倾向具有意义的多指向性和变异性,同时他小说中的民粹主义倾向还揉杂了山东儒家文化的多种质素,具有本土传统话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鬼子作为一名以书写“人民当下的苦难”见长的作家,其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情绪。从小说文本的语言入手,分析研究鬼子蕴藏在小说语言中的情感情绪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伊犁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了王蒙,充实了王蒙,也塑造了王蒙,给了他全新的人生经验,也使他的创作获得了一种新的境界和特别诱人的奇瑰光彩;反过来,王蒙又用他的创作表现了伊犁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诸多特征,即用最鲜活、真切的形象表现了伊犁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用审美的方式抒写伊犁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流动不居,王蒙小说已成为一个时代伊犁文化全方位的写真,从而丰富、提升了伊犁文化,使人们以至世界更向往伊犁、了解伊犁、热爱伊犁。  相似文献   

18.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常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如实地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下层人民的痛苦,抒情性强,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揭露、追究,发掘出日本文化中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责任与道义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