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不仅在教育改革上作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出版家。他的编辑出版工作紧紧围绕着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行。一、崇高的教育情怀,服务大众的出版立场习近平同志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鲍道宏教授对当前流行的"公开课"都在关心教师的表演从而造成错误导向这一情况提出批评,强调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教师发展"也只有在"学生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离开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瞎折腾,就是招摇撞骗。  相似文献   

3.
肖炳文 《考试周刊》2013,(54):15-15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生活化的前提1.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造舒心环境,获取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立足生活的教育,二是通过生活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高中的语文教学也是同样如此,教师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符合生活规律,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并把它引入课堂呢?一、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陶行知强调,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要联系实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的灵魂是创新,新课改的核心同样也是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以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教学模式改革.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下,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对知识进行存储的容器,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界限里,被圈定在了书本的内容里.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成为一个机器,一个只懂得依葫芦画瓢的机器,在机器的"运行"中会逐渐地生锈老化.只有加入创新这副润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我国高中课程已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课程"这一专用名词也一改过去被认为是教育决策者或教育专家们的专用名词的形象而进入每一所学校.依"实践课程的范式"来看,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部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秋,在部分省、市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试验,试验修订后,2000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今年全国将全面使用新教材.同时,在前面所讲的新的"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实施的时候,另一种新的"课程标准"正应运而生,反映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超前性和超越性.因此,学习课程理论,增强课程意识已成为一线中学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尽快跟上数学课程改革的步伐,以确保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陶行知也说,生活即教育。而当下,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做题","做题"即教育。前者理念下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后者理念下培养的也是人——机器人!最可怕的是,我们成了制造这种"机器人"的帮凶,有的还沾沾自喜!——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王益民  相似文献   

8.
俞全明 《考试周刊》2013,(21):55-55
<正>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人们常说:"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就是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或许可反过来,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教参对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奉之为金科玉律,不加思辨地照本宣科,不加求证地用于教学,也是不妥的.事实上,教参对课文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致橡树>一诗,<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说: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的校本部前身是"福建省立乡村师范附属小学"。这所乡村师范学校是根据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式学校。乡村师范学校成为革命的摇篮,许多师生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老一辈革命家童小鹏、何廷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抚今追昔,我们深刻认识到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座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我校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开展了特色教研活动。一、学研训,提升教师素养1.教师必须长进。陶行知指出:"教师必须长  相似文献   

11.
"小先生"制度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普通教育实践中传播,原则上教师制度不仅是一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它也作为教育成人的方法被采纳。陶行知先生说:"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是我,而是孩子们中优秀的先行者"。使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是"小先生"制度的主要原则与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觉得在教师眼里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他便会给予什么样的教育。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人的教育行为。要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思想,就要从心底爱学生,尊重他们,并且相信他们,这为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1.重视"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一日生  相似文献   

13.
所谓"做数学",就是"在做中学数学".陶行知先生在<谈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过: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须是以做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正>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被运用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即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地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小说<廊桥遗梦>在美国出版,立刻引起轰动,一连三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后来,被译成35种语言,印数高达1200万册.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16.
歙州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行知故里诞生的第一所民办学校,也是目前黄山市生源规模最大、硬件设施最先进、办学质量最好的民办学校。它在办学初始即成为陶研会会员单位,被授予"黄山市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并于2001年10月承办"安徽省暨黄山市纪念陶行知诞辰110周年大会",受到来自省、市、县领导和陶研专家的好评。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传承行知思想、培育时代新人"的理念.践行和创新陶行知的伟大教育思想,努力在行知赦里办最好的民办教育。  相似文献   

17.
提及诚信教育,人们自然不会忘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特别强调这个"真",是由于"真"字不易.不要说学生难学"真",就是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常会不经意地失"真",空许诺言.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其教育思想依然熠射出夺目的光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说:"这种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陶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月15日,在龙林中心小学在会议室举行了教师论坛活动,论坛以"以陶为师,以生为本"为主题,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侧面,与大家分享了结合陶行知思想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得、所失,有爱的教育、有生活的教育、有创造教育、更有以生为本的实践教育等,从老师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本教育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许多相通相融之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生本教育的同时,也就是在践行陶行知思想。  相似文献   

20.
屈指算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0个年头了,与<河南教育>相识也刚好是10年了.由于长期阅读<河南教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10年来,我在基础教育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被市、乡、学校评为优秀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所带的班级也连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说句心里话,这都是长期阅读<河南教育>的结果,这也正是我对<河南教育>情有独钟的原因.要说我对她的感情,还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我只想深情地说一句:"结缘<河南教育>,永远不悔!"正因为这样,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自费订阅<河南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有空闲,总要拿起来看上一会儿.每当我阅读的时候,都感觉是在和一位良师益友牵手倾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