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在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中,作家不单单在文献考据上颇下功夫,还着重于历史语境对于小说主人公熊通的渗透,历史语境对熊通的个人决策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让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叙事特点:一方面,在重大历史史实上,秉持着"历史小说首先是历史"的观念,以现实主义还原为基本手法,绝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在史料之外的地方,用言出必有典、细节必考据的手法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想象和虚构,用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故事填充了静止时间中的空白部分。在《楚武王》中形成的特殊的时间观,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本来确定的一个时间点,在经历过作家个人设置的重重障碍后,终于走到了另一个时间点。选择世俗时间、传记时间和田园诗时间来填补传奇时间的空白,是刘保昌在小说创作中的精心创造。这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不羁想象,洋溢着浓郁的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湖北作家刘保昌的历史小说《楚武王》再现了楚武王与内外敌对势力进行不懈斗争,不断增强楚国实力的历史进程。作家在强烈的历史情怀促动下,似乎是在叙说历史,但在实际的叙述过程中,他又超越了历史,把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大的人学观:即超越民族情感的大爱,对美好爱情的讴歌和对真实人性的还原,是一部难得的当代历史小说佳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反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以往写历史的小说区分开来,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一直沉迷于对历史的叙述和重构,他的长篇小说《米》向我们展现了贱民五龙逃亡—发迹—返乡的一生,小说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特点,如历史的主观性、荒诞性、循环性和偶然性,民间视角与个人体验的强调,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反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以往写历史的小说区分开来,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一直沉迷于对历史的叙述和重构,他的长篇小说《米》向我们展现了贱民五龙逃亡—发迹—返乡的一生,小说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特点,如历史的主观性、荒诞性、循环性和偶然性,民间视角与个人体验的强调,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5.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志正的长篇历史小说《东方风云》 ,选取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 ,运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表现历史 ,尊重历史史实 ,追求历史生活的真实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全书的骨骼和筋络 ,以想象虚构作为填补的血肉和皮毛 ,从而构成历史小说的整体 ,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家叶广岑根据陕西古镇青木川当地的历史资料以及自己对历史的把握和感悟,写成了《青木川》这部小说。青木川当地曾出了一个有名的土匪头子魏辅唐(小说中叫魏富堂),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性,叶广岑以他的人生经历为参考,多角度多线索地展开了对历史的追忆与还原。从民国前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这极长的历史跨度中寻找那埋在历史深处的真相。它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题材的书写特征,包括新的历史观的阐释,在破碎的历史图片中重构我心中的历史,从集体话语到多元化个人话语的转变以及对历史想象空间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历史小说划分门类,它首先应该归入小说一类,其次才是历史的写实性。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作为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首先看重的是历史部分;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看重的应该是事件的铺陈、气氛的渲染、文字的精准。对于历史作家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对历史题材拿捏有度,又令读者满意。可是重庆作家李浩白的《司马懿吃三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极其可贵的。毫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吃三国》是近年历史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在于小说把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与对人物个人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这一个"。小说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李自成的个人命运和起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在刻画李自成形象时,小说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生活,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同时,小说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其他人物也构成了李自成形象的重要对照或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8-26
1932年的小说《空闲少佐》以现实事件为蓝本,是穆时英"忠实"的创作理念的呈现,反映了作家在特定的战时语境下,积极介入现实社会、反思文学和人生的关系的尝试;同时区别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大部分战争小说,《空闲少佐》不局囿于民族情绪,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手法和风格转变的试验之作。上海"一·二八"战争的日本军官被俘事件的历史考证及文学文本分析能加深我们对穆时英文学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为奴隶的母亲》置于左翼作家们塑造的“伟大的母亲”这一新人传统的语境中考察,柔石想象了一个屈辱的母亲,这个形象是“旧的”人道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这差异表明柔石的革命实践和个人审美实践的二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后来的“新的小说”在彼时的历史备件下难以为继,需等到新的历史空间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蒋星煜先生的《关于历史小说时代感的断想》,蒋先生本人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富有历史小说创作的实感,谈起来如行云流水,读后得益非浅。但文中的一处严重史料错误,使文章减色不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理水》中笔触所指之处触及到了考据学者,我们不能认为是孤立的现象就等闲视之,也不必认为是鲁迅写的就盲目崇拜了。郁达夫的《采石矶》写作时间和《理水》在同一年,  相似文献   

14.
传统“红色经典”小说对革命历史“史诗性”的追求与塑造,被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解构与颠覆,通过对小说《草生草长》解析,本文展示了新历史小说独特的视角和重视“人”的另一重真实。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把《三国演义》中的1177个人物分成四大类,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其虚实予以考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手法方面的鲜明特征,强调了《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18.
任佳怡 《英语沙龙》2014,(11):40-41
2009年,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桂冠的英国文学“布克奖”授予一向不被看好的历史小说——由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创作的《狼厅》小说中既还原了恢弘而富有质感的历史场景,又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都铎热”。《狼厅》己由30个国家引进版权。堪称“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9.
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已退出主流地位,新历史小说也不再辉煌如初,但作为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先锋小说与以往小说相比,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体系。小说创作从"伤痕""反思""寻根"时期追求情感、表现力、背景等单薄审美层次转入"后现代"小说重消解传统悲剧观、重对原始人性探究的深层审美形态。《枣树的故事》中叶兆言以新历史小说的笔法将我们的关注汇集到"个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命运主体,"毫不客气"地让读者看到人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抉择的痛苦挣扎。想逃避命运悲剧时,冷静节制的叙述手法却将我们直推到悲剧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个人"被无情吞噬的惨痛。  相似文献   

20.
班超在中国西域历史上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伟大人物。因为他的努力,使得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得以恢复并得到加固。在他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传颂至今。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更是妇孺皆知。近代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创作小说,在日本文坛并不罕见。从二战前的中岛敦、武田泰淳到战后出现的井上靖、陈舜臣、宫城谷昌光、冢本青史等作家均以创作中国历史小说著称。班超作为西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给日本作家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本论以井上靖《异域人》和陈舜臣《不入虎穴》这两篇小说为例,试图从两篇不同的创作时间来分析班超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西域历史小说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