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塑造了由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吴志鹏。本文通过对吴志鹏离乡后的性格中明显的从"变形"到"还原"轨迹分析,由离开无梁村前受中原风土人情浸染下的朴素、重人情、守底线,变化成为追逐关系、人情淡薄、违规乱纪;又在物质利益极大成功后性格中占主导的因素逐渐淡化,转化为关注底层、心怀正义、回归底线,并且最终导向情寄乡土。这一轨迹背后作者指出离乡知识分子一方面内心有"精神还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已无法真正回归乡村。在城市里处于成功者的离乡知识分子,经历着融不进城市、回不到故乡的双重无力困境。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放逐与搁置,精神始终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  相似文献   

3.
王从好 《学语文》2013,(5):9-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刘勰提出的“沿波讨源”与“披文人情”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呢?散文的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目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是由“形”到“神”。也即由“采”到“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人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于“中”,人情于“里”完美结合呢?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追随苏式共产主义一度成为风尚。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潮转向,不少左翼知识分子转而批判苏式“极权主义”。1968年“五月风暴”促成左翼思想时兴,但至70年代末,伴随着极左革命理想的幻灭,法国思想界对“极权主义”的挞伐也达于顶峰。至90年代,法国已由昔日“欧洲左派之都”变为“保守之都”。本文以法国左翼思想变迁为主线,对二战后至20世纪末法国思想界的图景作简要勾勒,并借此窥探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独特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7.
谢素芝 《山东教育》2003,(26):28-28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常常纠缠着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儒家主张的“入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另一种就是道家倡导的“出世”,远离世俗尘嚣,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两者互相制约又互为补充,矛盾统一而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从屈原、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到林则徐、龚自珍,无一例外。“入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从小读孔孟的书,受忠君爱民的教育,别无选择。但由于政治环境的险阻和个人性格上的清高孤傲,往往又走着一条从“入世”…  相似文献   

8.
一位秀才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这首诗的本意在于吹嘘自我.可作者并不着意于自我,而是夸奖别人,由“天下”到“三江”,由“三江”到“吾乡”.由“吾乡”到“舍弟”,层层比照优选,“舍弟”拔得头筹,然而,结尾却突然一转.  相似文献   

9.
随着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人情交往逐渐由礼俗化趋向于功利化。以鹤峰县唐家村为例,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走动视角切入,探讨村落社会中人情观的变迁及其原因,洞悉人情往来的动机,提出从"礼"到"报"人情观变迁向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后鲁迅风作家秉承了鲁迅的知识分子批判传统,以“俄国知识阶级”作为参照,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等时期的知识分子种种以奴性为中心的劣根性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他们整体上缺乏“俄国知识阶级”所具备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内涵。但对于“文革”等期间知识分子的表现,应该还原到特定历史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有区别的判断和同情式的理解,不宜作出“一刀切”式的简单化评价。  相似文献   

11.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或沉沦,或自戕,悲剧是其人生的主题。“零余者”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矛盾的性格因素及其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特有的觉醒等原因造成的,“零余者”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文学嬗变过程中,英雄主义文学经历了以社会理想主义、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为特 征的三个重要阶段,呈现出渐趋消解甚至消亡的流变轨迹。其存在的内在精神和哲学基础 也在由“善”到“向善”再到“真”的日趋“滑坡”的迹象中转换。现在,由于日常化写作风靡文 坛,以“善”为哲学基础的英雄主义遭到遗弃,造成当下文学精神严重“贫血”。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节操”一词随着当下语言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新的义项,由“气节操守”正在进一步发展为“做某事应该坚持的某种原则或道德底线”.在词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隐喻”心理和距离象似是主要的认知机制.“节操”一词在具体使用中,出现了多元隐喻现象,而共有相同的某种属性是多元隐喻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小说分类是在中西文化对撞、新旧思维和审美意识冲突中艰难完成的,经历了由单一的题材分类到多角度的形式分类过程,其间出现的“正格”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说分类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小说自身,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8.
寻翠 《文教资料》2014,(12):23-24
“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摹状性副词和关联副词,意义变为“独自”。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19.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