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戏曲目录是一种表达戏曲著录者戏曲理论的文本体式,是一种批评文体,即戏曲目录体批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体批评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经济的繁荣导致戏曲的繁荣使戏曲目录体批评有了批评的对象、戏曲繁荣发展需要戏曲目录体批评、统治阶级对戏曲的打压政策促使戏曲批评家采用戏曲目录体批评、明清时期乾嘉"朴学"研究风气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戏曲专业院校,通过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会又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中央这一系列决策为传统戏曲文化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要想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传统戏曲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扬长避短,赋予传统戏曲文化新时代的内涵,这样才能积极发挥传统戏曲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崔保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7):75-77,92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丰富、与革新,不断完善与成熟。其中勾栏瓦舍的创设及演艺活动对宋元时期戏曲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勾栏瓦舍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勾栏瓦舍中演艺活动的商业竞争性、通俗文化性、综合娱乐性对于宋元戏曲的繁荣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阐释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传承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戏曲发展传承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从古至今,无论遇到何种媒介,它会抓住机遇与其结缘,使自己得到更好地流传。从电影、电视等媒体到今天的新媒体等等,动画无疑也成为了戏曲一种新的传承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古今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它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式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需要,我国传统戏曲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学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传统与办学特色,为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戏曲人才,被誉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戏曲艺术家的摇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戏曲弋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弋阳腔声腔和演唱的特点,弋阳腔对其他剧种的深刻影响,以及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繁荣和发展弋阳腔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河南戏曲资源十分丰富,原生于河南的剧种和外省流入的剧种有50多个,但河南戏曲的发展不够平衡。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河南戏曲的持续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从河南戏曲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人扶持、增强剧团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储备培养等方面,不断推进河南戏曲持续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仅从数量,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文艺领域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与繁荣的戏曲创作相比,这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称的戏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传奇钩沉     
《考试周刊》2016,(55):23-24
"传奇"一词,最早是唐人小说的概称,"传奇"被真正引入到戏曲范畴,成为戏曲艺术的一支是在明代之后,传奇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逐步嬗变发展。明传奇是继元杂剧后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繁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明传奇为在元代逐渐式微的戏曲艺术再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繁荣和发展对后代的戏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明传奇丰富和完整了戏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蕴含着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钢琴作为传入乐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与传统戏曲元素相融合,二者的融合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更过具有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钢琴品,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悠久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在今日却面临着严重挑战,为“现代意识”所冷落,受到电影电视和其他艺术的强烈冲激,陷入困顿之中。在新的挑战面前,传统戏曲怎么办?是更新完善,还是另辟蹊径“创造现代戏曲”,已成了当前戏曲界争议的焦点。这对于传统戏曲来说,确实是“生”、“死”的问题,直接与戏曲的发展和繁荣有关,是至关重要的。孟繁树同志认为,“一般的抢救措施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脱胎换骨”,而且断言,“一言以蔽之,创造现代戏曲”。现代戏曲“创造”论,  相似文献   

19.
正纵观中国古代戏曲流变过程,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在先秦时期,发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次繁荣,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明中叶到清中叶是传奇的鼎盛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二次繁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等。本文就两次繁荣的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试从主题、爱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堂会演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承载了我国戏曲由成熟走向繁荣的重要使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局部入手探究堂会演剧的发展脉络、特点及演出内容,以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明代堂会演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