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业已演化为一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新形势下 ,这种模式已经滞后了。必须在精泛结合、读写结合和督导结合的过程中 ,建立一种以“学”为主体 ,以“教”为主导的新体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人格修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求真知  相似文献   

2.
张亚杰 《教学与管理》2009,(11):127-128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本力求结合历史教学实例,从理性层面探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和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教师的教应以课堂的愉快气氛为主,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轨道上来。愉快教育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探索,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能在这种教育中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这种教育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吗?  相似文献   

6.
“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双主”模式,见下图1)是何克抗教授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风,要运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当然是“学识”,也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我们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如概念形成、理论推导和方法思考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是一种“素质型”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传授阅读方法(直接学法)和培养阅读习惯(间接学法)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秀珍 《广西教育》2014,(19):172-174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是“国培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培计划”既能促进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能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在实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中,既要在培训课程中体现人文性,又要在管理上充分注入人文性,运用专业敬业、以“学”为本、借力助推、扎实周全等管理策略,以为参训教师和顶岗学生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教师培训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0.
重要的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蒂,“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  相似文献   

11.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2.
学潮指导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乐学善学的过程。现结合“求平均数”一课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数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桦 《文教资料》2009,(14):82-83
“工作过程导向”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本文采用实体案例分析,简单介绍工作过程导向式学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改革思路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相似文献   

15.
温德峰 《现代语文》2005,(2):64-66,69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基本编写理念。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调整单元内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设计“学习活动”,是山东人民版教科书的突出特点。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地实施教材中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教材编者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执教第一模块的实践,谈一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成蓉 《知识文库》2023,(1):88-90
<正>当前新型课程的标准和理念是将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以保证他们以学习为中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并没有发挥出期望的效果,没有真正地落实在学习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思想比较老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学的理念虽然改进了,但是教学的模式依然没有改变,无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以探究教学模式改革是有必要的。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概述以“学”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是在教学理念改革推进中形成的教学方式,它和之前应用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差别,主要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17.
一、注重情感教学 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佩服的感觉,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肯学”为“好学”。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几何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三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应付手段,而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去探索,以培养自学能力。”即要求教师要注重“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会”过程中“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两个飞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赵慧玲 《文教资料》2006,(16):96-97
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首席执行者”,在培养良好的班级体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情感贯串于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学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