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牵强,逻辑混乱”,是《英雄》所遭受到的普遍指责之一。《英雄》的故事逻辑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表层逻辑,即客观事理逻辑,从这一层面看,《英雄》讲述的是一个“刺秦”故事。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逻辑漏洞;其二是中层逻辑.即故事中的人物心理逻辑,亦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是深层逻辑。即故事深层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它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言行提供深层的文化合理性和精神合理性。张艺谋将影片取名为《英雄》而非《刺秦》。在影片风格上又明显采取了一种高度抒情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表明其逻辑构筑的重心显然在于后者。故考察《英雄》的故事逻辑时.应该主要考察其文化精神逻辑,但观众普遍未能看到这一层,因而导致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2.
<正>逻辑故事教学法是指在逻辑学教育中重视和运用故事类课程资源(以下简称“逻辑故事”)实施教学的方法。逻辑故事能够彰显话语涵容力,提升教学吸引力,展示思维穿透力,彰显德育影响力。运用逻辑故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中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把思政课一体化落实到课堂中。  相似文献   

3.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亲爱的编辑叔叔、阿姨:你们好!我特别喜欢看《科学启蒙》,尤其是“梦幻工厂”和“科幻作文”,里面的故事实在是很精彩。但是爸爸、妈妈有时却不准我看,因为只要我一看《科学启蒙》,就连饭也忘记吃了,可是看《科学启蒙》真的让我很快乐!湖南省华容县新河乡中心小学六(1)  相似文献   

4.
徐庆凯在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学术月刊》上著文,为成语“模棱两可”辨正。徐文指出,此成语源出“模棱宰相”苏味道的故事。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模棱以持两端”。如用诸逻辑,则指一种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即在作出判断发表意见时,貌似有所断定而实无所断定,含糊其词,无可无不可。它的前提是作出判断,发表意见。指出我国逻辑界对“模棱两可”产生了三种误解:一是把“模棱两可”混同于“两可”,认为“模棱两可”就是同时肯  相似文献   

5.
《逻辑与思维》教材的显著特征是故事化表达,主要借助逻辑故事建构学科体系。逻辑故事的内涵与附加值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以“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为例,在《逻辑与思维》教学中有效运用逻辑故事,有助于建构学科知识、启迪生活智慧、涵养科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火天大有科幻系列》是一套面向青少年的校园科幻丛书,共5册。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以写实的手法构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科幻世界。这套丛书的共同特点是:1.都带有一个惊险悬疑的推理故事;2.都和科学的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都有许多恢宏的奇异场景;4.都由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起伏跌宕的奇遇引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
<正>《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创作于1869至1870年间,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被多次搬上银幕,在科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小说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法国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创作的小说故事生动,幻想有科学基础,许多预想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上海市桃浦中学的顾栗豪老师一起开启《海底两万里》的奇妙旅程吧!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国内掀起了科幻文学热,这背后的功臣,一定少不了刘慈欣的名字。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上映,作为“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拉高到了世界级水平”的科幻电影,它的成功不仅源于特效出众,更得益于“流浪地球”这个绝妙的故事内核。要学习科幻故事写作,当然要借鉴、学习这种顶尖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9.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显示了从原著到电影文化内核的置换与重构,并从三个维度体现:一是从解构人文传统的后人类主义到基于家国同构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从后发现代性对科学的工具性价值追求到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再确认;三是从末日科幻想象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民族元素书写。  相似文献   

10.
林琪儿唱歌     
王秋彬同学在今年7月份的《科学启蒙》上发表了一篇科幻作文:《林琪儿的“聪明药”》。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次他又写了一个“续集”,继续向大家介绍林琪儿后来发生的故事,而且比上次写得更好,有明显的进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11.
<正>张老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吧。祖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关于科学的那些事儿,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吧!阿呆:什么是科幻故事?文君:我知道!科学加上幻想,并将故事融入其中。张老师:是的,简单来说,科幻故事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合理且大胆的想象,具体地展开故事情节。阿呆:这样的文章怎么写呢?  相似文献   

12.
我在《少儿科技博览》杂志上看了三篇由学生看杂志封面编的故事,一篇是想像未来儿童某种现实生活的《彼得少林学艺》,一篇是类似科幻作品的想像作文《太空环卫小姐》,还有一篇是童话类想像作文《哈妹水下惊魂》。小作者们不仅想像丰富、大胆,而且课外知识也很丰富,因而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科学知识积累,通过想像,都编出了既有比较合理的情节,又能表现善良童心主题的故事。想像作文要从用肉眼能看到的具体的“形”联想到“意形”,即当时用肉眼看不到的心中的“形”,再由“意形”联想到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理想化的“实形”。这是构思行文中常见…  相似文献   

13.
训练要求《黑猫警长》、《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些有趣的科幻故事曾把我们带入多么神奇的境界呀!你是否也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到广阔的太空,去发现宇宙的奥秘;到神秘的海底,去探测丰富的宝藏;到未来的世界,去感受科技的进步……先想好情节,再确定几个角色,编一个科幻故事。想像要丰富,内容要具体。作文指导重点指导:科幻,就是科学幻想。本次作文就是要求同学们把科学知识和有关科学发展展望的内容编入一个故事中。同学们看过许多科幻故事,还看过许多科幻的电视、电影。同学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年龄,也一定有过科学幻想。同学们可以从自己…  相似文献   

14.
孩子,都爱听、爱看、爱读故事;生活在当今由科技发展主导和推动的社会里的孩子,更爱的是有关科学的故事。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瞄准了少儿读物市场的空白点,以独到的市场定位,推出了期刊《科学故事》。她一上市,就以其精彩的内容、活泼的形式“锁定”了特定的读者群,同时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儿家长们的关注。 别看《科学故事》身影小巧——32开、64页,披挂却很神气——装帧新奇而富有浓郁的科幻色彩。封面的主体是爱因斯坦口衔烟斗、凝神思索的画像,在左上方刊题与要目之间,一幅飞碟状卡通画牵出了一行活体宇——“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聪明”,很有吸引力;封底是飞碟卡通引领着一个模样乖巧的孩子驾着飞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汉语“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如,“这是历史发展中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这是荒谬的逻辑”,指的是某种性别的理论、观点或行为(含贬义)。“学校要开逻辑,干部要学逻辑,中学生也要学点逻辑”指的则是一门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它来自人类的思维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理性大厦的基石。说它古老,是因为逻辑学创立于两千多年以前,而且还是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三个国家同时产生的。在古希腊,逻辑学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关于逻辑学主的研究论文有6  相似文献   

16.
《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理解、最难解读的一篇。从几组关键概念出发,科学全面地审视文本含义,梳理其论证结构,不难发现“物”与“实”内涵上的差异,“指”与“非指”的互相关联以及“名”的确切含义;从主、客双方的论证过程看,主方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科学,但论辩形式上却留下了偷换概念、混淆论题等逻辑缺憾;而客方的论辩没能辩清“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7.
杨玉杰 《初中生》2011,(5):42-43
电影《盗梦空间》讲述了一个关于梦的科幻故事:剧中人物如何“造梦”,又如何潜入别人的梦中“盗梦”。  相似文献   

18.
我的心里话     
我叫卢雪芳,现在天津财经学院学习。我是和《青少年科技博览》一起成长起来的。从小我就喜欢学习科学知识,更爱读科幻故事。我也爱幻想,渐渐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一些科幻故事。我先后在《青少年科技博览》上发表5篇科幻故事,得到了编辑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在构思、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也学习到许多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动人事迹。我更加热爱科学,更加喜爱《青少年科技博览》。在贵刊创刊十周年之际,我祝她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我的心里话@卢雪芳  相似文献   

19.
逻辑矛盾的种类有哪些?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逻辑学辞典》认为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二者是同一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也认为:“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按照这两部工具书的说法,逻辑矛盾的种类只有一个,即自相矛盾。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傅季重主编的《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认为:“逻辑矛盾一般表现为思维和论辩过程中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