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后为何紧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又当何解?“慨当以慷”的主语真的是宴会音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意思真的是明亮的月儿,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取?“契阔谈诫,心念旧恩”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是如何转换衔接的?  相似文献   

2.
职高《语文》教材指瑕○宋金阁教材建设职业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结构科学,实用性强,是一套很有特色的好教材。为完善这套教材,现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瑕疵提示如下:第二册230页注释⑧“小心”应为“小人”。244页注释②“敞”应为“敝”。第四册70页...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下注释:“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相似文献   

4.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5.
宋晓霞 《学语文》2003,(4):15-1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入了曹植的《白马篇》和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诗和曹操的诗有什么区别?谁的艺术价值高一些呢?现以《白马篇》和《短歌行》为例,分析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7.
[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一开始即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至于唐人吴兢误以为这首诗写的仍然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言当及时行乐。直到清代的沈德潜也还在这样闭目胡说。但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却不是“譬如朝露”的人生,而是功业未建,贤才未附,故他并不是“及时行乐”,而是要像“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那样胸襟宽广,广纳人才;更要像历史上的周公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而“早建王业”。吴淇评此诗是,全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 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而风格则“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相似文献   

8.
释“契阔”     
正现行的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该诗有"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两句,书下注释将"契阔"一词解为久别重逢,而大学中文系常用的一套由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却将"契阔"解释为久别,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恰好相反,但是由袁世硕先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又将"契阔"解释为久别重逢。这两种解释到底哪种正确?"契阔"一词又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9.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经多次修订,但仍有一些注释值得商榷,本文欲从“误注”、“注释不精确”及“失注”这几方面对该教材中几处注释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教参中个别注释和练习题的答案不够准确规范,特提出来商榷。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焉”一句,课文注释为:“[6968(kngkng)焉]这里指地(发出声响)。”“”是一个生僻字,一般工具书不收这个字条。翻查《新华词典》,“”有两种读音;读“kng”,意为“药石”;读“hng”,意为“象声词”。很明显,在课文中“石空”应读“hng”音,不知教材中为什么一直注音读“ksng”。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何可胜道”一句,课文注释中对“胜”字注音为“shsng”。高一册教材中第六单元后的知识短文《掌握和使用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15.
“景”与“影” 必修五第二单元《兰亭集序》中的“景翳翳以将人”,教材注释为:“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景,同‘影’,日光。”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6.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有“步行太迟”句。对句中的“迟”,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所附译文都为“缓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文百则》(姜涛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也都把“迟”注释为“缓慢”。笔者以为,上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语教材(必修)选有《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氓》,其中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教材注释为:“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注释中“咎”解释为“灾祸”没错,而“无咎”却简单地用否定的形式解释为“没有不吉利”却失之准确。  相似文献   

19.
注释,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郑笺难为”,作注而能精确到位实在不是易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试验修订本)第五册第5单元,对李白《蜀道难》中的“胁息”和杜甫《兵车行》中的“点行”这两条注释,依笔者看,就有失允当。先看“胁息”。《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  相似文献   

20.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新教材注释为“曾经”,至于“省”的读音,新旧教材并未注明,亦读“xing”亦读“sheng”,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