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在中国关学思想史上,司空图用“辨诗味”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审美诗学理论,他所追求的美学理想就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味外之旨”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他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首先对"味"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的内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如何达到有"韵味"的途径。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诗歌形象创作来说,作者在创造形象时要直致所得,万取一收;二是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说,创作者要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从内容到方法对"韵味"说这一诗学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诗歌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与诗味黄钢在中国,以味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中心,到司空图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主要是,他不仅以味论诗,而且把诗味提高到审美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辨别诗味的能力的人才能言诗。诗要具备什么样的味?他在《诗品》中提出了二十四种风格意境,也就是诗的...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对诗歌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的归纳,其思想内容与司空图对于生存的思考密切相关.虽然<二十四诗品>经常被当作一部集合体研究,但其中却集中体现了司空图的基本美学思想--冲淡.  相似文献   

8.
彭维锋 《天中学刊》2005,20(3):82-86
"味"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概念.通过融会"风雅之味"与"晚唐异味",杨万里建构了自己的诗学理想,完成了儒家诗教观念与审美超越意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0.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比喻的方法,对二十四种独立的诗境,提示其意趣,形容其风格.它经典地代表了具有中国"诗性"气质的诗歌评论形态:不仅具有诗歌之外形和诗性之意蕴,甚至连说理的思路也是传统的诗歌手法.作为一本诗学著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意象"作了精当的概括.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和"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等已成为历来研究者共同认定的意象内涵,并与司空图倡导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评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自古至今,学界一直认为:"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但实际上,食味与诗味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所区别。诗味具有超越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3.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无  相似文献   

14.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正唐代司空图曾举醋盐为喻:醋止于酸,盐止于咸,都缺乏酸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认为好诗应有酸咸调和之后的"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按传统诗学,"味外之旨"是指诗的意象具体、生动、可感,又有深厚的蕴涵,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丰富而悠远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而且愈读愈有味。那么,诗怎样才能生成"味外之旨"呢?司空图只是提供了思路,尚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苏  相似文献   

16.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语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从传播学角度,将诗味分为单味、矛盾味、多味三个层面。对诗味这个特殊的因素进行解码、译码,为诗歌的创作、欣赏提供传播学角度的观照,对诗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李彦栋 《文教资料》2009,(22):15-16
司空图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审美上追求一种冲淡的境界,同时又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淡而有味"是其美学思想,他开创了空灵这一意境,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20.
诗味理论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歌审美标准,为了提高诗歌写作与鉴赏水平,应总结探讨几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诗味创造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