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太史公《报任安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千年之后的朱熹却对之提出异议,他在《诗集传》中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朱子论出,继者群起,清崔述、方玉润中流砥柱,而近现代诸《诗经》学家,更是莫不公认《国风》之大部分为民歌无疑。今我们以《桧风》《曹风》为例,逐篇加以讨论,来作为我们对“国风民歌说”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毛奇龄极力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在其《西河合集》、《经问》、《国风省篇》、《白鹭洲主客说诗》等著作中对"淫诗"及其相关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勾勒了《诗经》被误解或曲解的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解读《诗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方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7-128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杂考各说》汇集对《诗经》学基本问题的考证,"诗入乐"说、"国风次序"论、"周南召南"考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诸说源流,体现马说的优劣之处,从而弥补对于马瑞辰诗学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程俊英先生因"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习语在《国风》里多用来表示男女双方的爱情,以及"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而断定《车邻》的主题并非"君臣相得",而是与男女之情有关,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断面"。但经过对"阪有漆,隰有栗"式兴句、"寺人"、周代车舆制度及礼乐文化的考察,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应是"君臣相得"。  相似文献   

8.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很早的一个标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诗经》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是其中的精华,收录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而这些民歌中价值最高的,则当属爱情诗了,国风中的爱情诗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爱情可谓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主题应该是《涛经》开创的。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民歌发展史上有这样几个经典性的标本,并且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时代印记。一是《诗经》,学界共识是《国风》中大部分篇什是其时流行的民歌,蓬勃的生命力至今令人景仰。二是两汉乐府,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秉性为后世叙事性韵文的创作树立了标杆。三是明清民歌。李梦阳的"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说,为明代民歌的兴起作了理论上的储备,李开先、袁宏道、冯梦龙等人则是以编撰、鼓吹民歌的实践,为《挂枝儿》《劈破玉》等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成就了"我明一绝"(卓珂月语,见陈宏绪《寒夜录》)的奇妙景观。清代乾隆以后,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南北交汇,城乡交汇,雅俗交汇,  相似文献   

11.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长期流传于吉林省前郭县等历史上郭尔罗斯前旗的属地,这里是东蒙民歌的代表性区域。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多为叙事民歌,一首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犹如一部歌剧,角色较多,情节细腻,歌曲取材多为真人真事。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结构短小、节奏简单、旋律刚劲、调式为五声调式,其音乐特点体现出一定的民族区域性。在歌词创作上用语精炼,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3.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里程碑。她的举办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民歌的世界性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宽广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民歌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国际节会”成为中国民歌国际化的有效载体。南宁国际民歌节现在已形成了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歌之初入手,阐明人性之歌和动物自然呼号的区别,以实例证明雏形民歌的自然存在,驳斥传统民歌概念错误,从传统民歌概念的现实误导,从雏形民歌的特点分析,论述了雏形民歌概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题材广泛,意境含蓄、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形象鲜明、韵脚整齐。文章浅析了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人能清楚地了解客家山歌,并促进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和陕南皆为陕西省民歌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但两地的民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分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两地地域条件和人民生活态度、精神风貌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南通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南通品味的民间音乐,其中南通原生态民歌极其丰富,南通号子、海门山歌、吕四渔号是南通民歌的代表。在民间歌舞音乐方面,海安花鼓音乐较为突出;戏曲方面南通僮子戏是南通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诗词所关注.这些民歌呈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狂欢化的精神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直接呈现.本文拟从巴赫金诗学出发,探讨潮汕民歌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