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四川攀枝花的黄磷厂发生泄漏,致使毒雾弥漫后,该厂领导说:“人吃饭还要拉屎撒尿,不也是污染么,怎么没人管呢?要生产就要付出嘛!人家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时候顶着毒气也要冲锋,现在这点算什么污染?”我不明白:当年志愿军“顶着毒气冲锋”究竟是为了啥?总不至于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老百姓继续顶着毒气冲锋或顶着毒气逃难吧!” 成都 朱达志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3.
“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它的意思是说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  相似文献   

4.
我是从前年开始学写稿的,开始,写的不少,寄出去都“泥牛入海”,叫我丧气。宣传科的同志看我有写稿的热情,就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从此,我如鱼得水,下班后就读上几页,印象最深的是“通讯员园地”、“业务随笔”几个栏目,加上宣传科科长薛  相似文献   

5.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6.
在杭州这种游戏用两副牌,四个人玩,叫“三打一”。在武汉这种游戏用一副牌,三个人玩,叫“斗地主”。意思差不多。一个人当庄,另外两个人或三个人联手做闲家。我想“斗地主”的意思大概就是均贫富,世界上的地主总是少数,无产者多些,敢当庄的人一般牌都是最好的,所以另外两人或三人要团结起来。但是这种牌的玩法又有点儿偏向地主,因为地主的赢面比较大,常常是地主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个新名词叫“超前意识”。什么意思,我不懂。不过我朦朦胧胧感到报纸宣传中有一种趋势,可以称为“超前宣传”。什么是“超前宣传”?我也说不清楚。大概的意思是:事情还在进行之中,就赶紧宣传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好结果)。  相似文献   

8.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成为志怪志人。这是鲁迅在《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好。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它都是一种史实的记载,它是靠调查研究,从民间搜集来,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叫“志”。“志”就县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创作在古代字典里不是“志”,  相似文献   

10.
“语文”,我上小学时叫“国语”,上中学时叫“国文”。不管叫什么,总之是一回事。那时的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三大块:记生字,背课文,写文章。初小时还有一门课叫“尺牍”,由语文老师兼授,好像语文的副课。尺牍课形式上只是学写信,实际上课本里一篇篇的范文,包罗万象:婚丧嫁娶,送往迎来,聚会郊游,社会活动,长幼尊卑,上下关系,讣闻喜报,请柬假条,无一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湖北省房县农行白窝营业所邢勇:我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每月都要专程到10公里外的邮局购买《新闻与写作》。刊物上“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作品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等栏目,是我最爱看的。每次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她,就像捧着久别女友的信笺,如醉如痴地读,在与之“甜蜜温謦”的会晤中,我收获很大,仿佛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课。我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指点下,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用稿数越来越多,今年截止10月初,我  相似文献   

12.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13.
孙瑞 《青年记者》2016,(9):53-54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是2013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吓死宝宝了”是2015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小伙伴”句和“宝宝”句的共同特点是:都模仿儿童语言进行表达,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可统称为“童化”语言.目前,“童化”语言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流行潜力,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本文以“小伙伴”句和“宝宝”句为例,探讨“童化”语言的表达功能及功能实现机制,同时考察其流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小张同志: 你要我谈谈搞好新闻报道的体会。在这里,我想谈谈“小题大作”的问题。如有谈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得到你的指正。“小题大作”,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惯用语。意思是以“四书”文命题叫“小题”,以“五经”文命题叫“大题”,以五经文之法做四书之文谓“小题大作”。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做文章时故意把小事情渲染得很大,成了贬义词。然而我从多年的记者工作中体会到,无论是写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还是写文章、故事、报告文学等,倒都需要“小题大作”,即用小题目做大  相似文献   

15.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都用自己固有的、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意念。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人首先要掌握电视语言,否则就不能在自己制作的节目中,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准确。  相似文献   

16.
我和姐姐、大弟弟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姐姐、大弟弟的功课都很好,姐姐尤其好,几个学期都是全校前三名,好几次得了市里的奖学金。我的功课就不行了,对数学总没有兴趣。开始学珠算,还觉得有点意思,而且在班里比赛打算盘,得过一次第三名,这大概是我学数学的经历中最光辉的一页了。但对语文、文学,我却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用现今时髦语言来说,这可能就是我有某种文学“基因”吧!上小学前,跟母亲学了许多汉字。那是一种一面是文字、一面是相关图画的方块读物。上学前我大概已能认得二三百个汉字了。因此上语文课并不太费力。记得二三…  相似文献   

17.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背景     
常见有些新闻写得很单薄,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有些新闻,读了之后,还不能叫人很快就明白它的意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闻中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使人们能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新旧、正反的对比中去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怎样理解“新闻”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新闻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