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关系价值论     
客体价值论与主体价值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价值哲学的发展。但是,它们却不能较好地解释价值概念、价值属性、价值载体等问题,是一种较为片面的理论。我们认为,关系价值论的提出,却能弥补客体价值论与主体价值论的不足。一、客体价值论的困惑客体价值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客体主体化的功能和属性,也就是已经纳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的客体能够满足作为主体的大多数人的一般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属性。他们认为,价值的唯一属性是客观的,价值的唯一载体也只能是客体。我们认为,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3.
论职业教育的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现象的原因是职教经济系统中供需不适应。深层次的根源还是职教学校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客体的商业属性理解不深,不能深刻理解其供给的交换客体是应该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的明晰。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经济学理论可以科学认识职业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与受教育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理论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主体-客体”或“客体-主体”的结构模式是不科学的。对其科学认识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和教育与受教育在其过程中的各自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上作归结。具而得出如下结论:教育是主导性主体,受教育是客体性主体,即“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只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利益满足需要,更是一种实践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与主体自觉接受客体价值要求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依托,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平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水平并能主动参与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从而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学价值的生成关系是主客体关系。客体事实有各种属性,在文学价值的生成中,作家首先要选择和认定事实。价值事实不是客体事实的全部属性和内容,而只能是能满足作家主体需要、目的的那些事实属性。  相似文献   

8.
透过千百年来文学探险的蹒跚履迹,人们终于确信经验呈示的文学脉络是创作主体与生活客体的奇妙交融。文学之为文学的特质和价值,既不源于客体的自在属性,也不起因于主体的固有属性,仅仅肇端于主体对客体的占有而建立的审美联系。任何割裂这种联系的企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理论界加强了对认识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对于认识的属性,却尚未涉及。本文试图考察认识的属性结构,并由此思考目前认识论讨论中的三个问题。一、对认识属性结构的考察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属性,认识也不例外,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认识的属性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 (一)认识属性结构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认识的事实性这是指认识中主体认识是否符合客体实际的属性。具体包  相似文献   

10.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11.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简单结构设计"教学中须明确:"简单结构的设计"学习载体与"必修模块1"的设计学习载体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学生呈现的模型,应明确是"设计实物,呈现模型",还是"设计模型,呈现实物",使设计与分析有效。明确达成模型的类型应当是"力学结构模型",并符合设计相关要求;明确外观结构设计与力学结构设计的关系;明确创新是设计的重要内涵,是避免技术设计"劳技化"的关键;强调技术设计的"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shape similarity and labels on 13-month-olds' inductive inferences. In 3 experiments, 123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novel target objects with or without a nonvisible property, followed by test objects that varied in shape similarity. When objects were not labeled, infants generalized the nonvisible property to high-similarity objects (Experiment 1). When objects were labeled with the same noun, infants generalized the nonvisible property to high- and low-similarity objects (Experiment 2). Finally, when objects were labeled with different nouns, infants generalized the nonvisible property to high-similarity objects (Experiment 3). Thus, infants who are beginning to acquire productive language rely on shared shape similarity and shared names to guide their inductive inferences.  相似文献   

14.
摘要:投资客体是指主体在投资活动中,其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投资客体的法律性质,是指投资客体在法律上区别于其他经济行为客体的本质属性。投资客体包括投资财产客体和投资成果客体。投资财产客体主要包括,全权投资财产和限权投资财产。从投资财产的接受方来看,凡符合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求的财产,在法律允许其转让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投资财产客体。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只有投资主体享有法定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的财产才能成为投资财产。投资成果客体主要包括,投资活动所形成的全权资产和限权资产。作为投资成果客体,它必须是各种形式的资产,必须是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投资主体必须享有该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按照投资财产客体的经济法律性质和存在的物质形态,可分为货币财产、非货币有形财产和非货币无形财产。按照投资成果客体的经济与法律性质及其物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产业资产和金融资产。债权资产是重要的投资成果客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优秀结晶,"物感"与"物哀"本身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分别以中国的南北朝和日本的平安时期为重要转折点,"物感"和"物哀"理论在走向成熟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主客体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巧合的是,"物感"与"物哀"所蕴含着的这种主客体关系,也因各自的这次转折而彰显出其隐含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6.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object labels and shape similarity on 16- to 21-month-old infants' inductive inferences. In three experiments, a total of 144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novel target objects with or without a nonobvious property, followed by test objects that varied in shape similarity to the target. When objects were not labeled, infants generalized the nonobvious property to test objects that were highly similar in shape (Experiment 1). When objects were labeled with novel nouns, infants relied both on shape similarity and shared labels to generalize properties (Experiment 2). Finally, when objects were labeled with familiar nouns, infants generalized the properties to those objects that shared the same label, regardless of shape similarity (Experiment 3).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delineate the role of perceptual similarity and conceptual information in guiding infants' inductive inferences.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highlight the conceptions of force held by students aged 10–17 years old, in situations where animate and inanimate objects interact. In the proposed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we varie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motion and position of an object and the agent’s effort. We asked questions about both inanimate and animate objects. Results show that pupils are able to use a small number of conceptions coherently, but that these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ntext. For inanimate objects, conceptions develop gradually. Initially, force is regarded as a property of objects related to their weight and/or motion/position. With age, however, pupils begin to regard it a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For animates, conceptions evolve much more slowly, insofar as all pupils consider force to be a human property related to the result that is obtained and/or the agent’s effort.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对没收对象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使用的涉案财产的概念模糊而导致侦查机关任意扩大扣押的范围,易于对当事人财产权利造成侵害。本文在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刑法没收的对象应从犯罪工具、犯罪所得和违禁品以三个方面予以具体化界定,并对三类涉案财物的内涵、外延及其划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