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的过程,并能标示直角符号,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2.
一、困惑——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上给出的是描述性概念:锐角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比直角大。这样的概念是不够严密的,尤其是钝角的概念.当学生如果提出大于或等于180度的角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比较困惑...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4.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5.
【片断一】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认识了哪三种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你能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吗?(学生画,上投影展示) 2.师:在认识这三种角时,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的?(观察、比较、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6.
眼见为实吗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和学生遇到了下面这道题: 判断下图中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类型。 绝大多数学生只看了一眼就判定为直角,个别学生犹犹豫豫,在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徘徊。在思考了几秒后,班长李俊泽要求用三角板去量,我很高兴地说:“好啊.老师的要求你记得很清楚,判断一个角的类型,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活学活用啊!”我在投影上将图放大,他量完后坚定地宣布:“就是直角!”  相似文献   

7.
本刊一九八六年第六期《运用形式逻辑知识,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以下简称《运用》)一文,简单介绍了形式逻辑知识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应用,这对于运用逻辑知识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文章在谈到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和“全异关系”的时候,有些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外延之和等于“角”的外延吗? 《运用》在谈到概念间的全异关系时,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这几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角的分类”教学既要求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培养能力和空间观念的目的。教学任务较重,要求也较高。为此,必须采用下列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在“比”中认识锐角、钝角因为锐角、钝角的定义都是在与90°(直角)相比  相似文献   

9.
读了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中“教师的智慧”,我被文章中所引用的一个精彩事例而深深打动:一位教师上《角的度量》一课,课的开始,该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实践活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用量角器去度量锐角、直角、钝角的方法,教师十分满意,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有序进行着。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的度数没有度量,怎么办?”听课的老师嘀咕:借一个量角器给他不就行了。该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趁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小鹏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球”就这样抛给了学生。“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一个学生说道。“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补充道。“可是小鹏要量的角是钝角,那大半块量角器也不管用呀。”一个学生质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老师话音刚完,听课老师就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教学的闪光点出现了。“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有个小组的学生说出了本组的方法。“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是所量钝角的度数。”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谈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锐角的度数就行了。”另一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补充发言……  相似文献   

10.
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  相似文献   

11.
卢江梅 《湖南教育》2005,(14):25-25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其中有一堂课的一个片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旋。有一位老师在执教“锐角和钝角”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件出示夜色中的黄浦大桥,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我原以为学生会这样回答:“黄浦大轿的风景真美啊!”可我万万湍有想到,学生一站起来就说:“我看到了角。”“我看到了直角。”我看到了锐角。”  相似文献   

12.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角的初步认识”,并学会如何辨认非直角和直角,在建立了正确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面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锐角、钝角的认知特点,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似曾相识的知识呢?在教学安排上,我精心创设了具有新视角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单元教学内容,本册单元是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而安排的初步认识角的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对照实物上的角;直观认识角的图形,知道角的边和顶点;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角和直角;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用不同的直观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与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和辨认锐角和钝角。整个单元的内容和形式编排更突出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以下笔者谈谈对本单元的教学感悟:一、看一看,活跃氛围,由生活原型到表象的建立。现…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认识了哪三种角?(直角、锐角和钝角)你能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吗?(学生画,上投影展示)2.师:在认识这三种角时,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研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角》一节时,对角进行静态描述后,为使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加深记忆、理解,用自制教具(用两根木棍,固定一端)边转动一根边叫学生正确地说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之后,木棍继续转动,这时有位学生提出:“老师,大于平角而小于周角的角叫什么角?”当时我被这位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倒了,只好告诉这位学生:这类角确实应有一个名称,可老师暂时还未弄清这类角叫什么,待老师弄清后再告诉你。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认识锐角和钝角,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二、在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集体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和全面看问题的意识。三、通过对锐角和钝角所组成的图案、图形和图画的观察与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基本图形的美丽和广泛的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并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节课,旨在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根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并利用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哪种类型的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进行数学交流.另外,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课堂实录 一、观察猜测 师:请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一个锐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锐角三角形;旋转锐角的一边成直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直角三角形;再旋转直角的一边成钝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钝角三角形。见下图)  相似文献   

20.
角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图形认识”中指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测量”中指出:“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角的度量”更是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活动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