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桫椤是中生代的古老孑遗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主产热带地区,在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亦保存有较大的种群。多次野外调查发现,在梧桐山桫椤沟保存有桫椤种群200多株,桫椤与粉单竹形成优势种,群落的其它组成成分主要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常见次生成分。桫椤谷中桫椤大多数高于100 cm,最大的高达10.5 m,地径达45 cm。该群落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不稳定的金字塔结构,是一个孑遗性的群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桫椤种群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分析了导致桫椤致濒的原因,提出了梧桐山桫椤种群生态保护的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2.
桫椤桫椤,又名树蕨,属于蕨类植物桫椤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是世界上唯一幸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木本蕨类植物活化石。它属于蕨类乔木,最高可达8米。通常生长在林下或河边以及溪谷旁阴湿之地。桫椤体态秀美,可以食用,并可入药,人称"龙骨风"。它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广东以及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3.
桫椤又名树蕨[Alsophila spinulosa(Wall ex Hook)Tryon],系我国首批公布的8种一级保护植物中唯一的一种蕨类植物.对桫椤自然类群的发现和如何进行人工繁殖,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问题.桫椤生性骄贵、脆弱.对生态环境要求较严,既需高温又怕阳光直接曝晒;既需潮湿多雨又怕雨水直接淋蚀;更不能有SO_2、NO、NO_2等气体污染.我校属四川盆地内的浅丘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桫椤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狭窄的生态位和锐减的适宜生境,是桫椤的致濒因素。在人工孢子繁殖和组织培养的辅助下,就地保护是桫椤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导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摆脱导游词中充满足的神话、传说、让游客在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得到生态旅游和感受,编此导游词,内容包括:关于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关于桫椤、关于丹霞地貌、关于紫色土,关于瀑布、关于常不阔叶林、关于温暖气候和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关于竹林、关于蕨类植物,关于森林的生态作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于保护区陈列馆。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桫椤叶和茎干中可溶牲糖和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桫椤叶和茎干中可溶性糖和总黄酮的含量,其中桫椤叶中可溶性糖为21.42%,总黄酮含量为6.24%;桫椤茎干中可溶性糖为4.08%,总黄酮含量为5.39%.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冰川期后,地球上的桫椤濒临灭绝,仅有少数幸存,成为当今十分珍贵的冰川前期植物,被誉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这种“地球的标志植物”存在于我省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毕节师专农师系94级于1995年前去这个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保护区实习(作为实习基地),得到保护区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现刊出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心益同志的文章,供更多的读者了解桫椤这一瑰宝及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桫椤科6种植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的方法分析中国桫椤科 6种植物 :小羽桫椤(Cyatheatsangii)、粗齿桫椤 (Alsophiladenticulata)、黑桫椤 (Alsophilapodophylla)、白桫椤(Sphaeropterisbrunoniana)、海南白桫椤 (Sphaeropterisbrunoniana)、桫椤 (Alsophilaspinulosa)。经筛选 4 0个引物 ,发现 14个引物的带型清晰并呈多态性。采用UPGMA法对求出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的结果显示 :所研究 6种植物明显地聚合为 3个类群 ,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9.
1 选题目的桫椤 (cyathcaspinwlosowall) ,又名树蕨 ,属蕨类植物真蕨亚门桫椤科 ,是现存仅有的木本蕨类植物 ,有“活化石”之称 ,被列为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据 1 983年出版的《四川省邻水县农业区计划报告集》载 :“桫椤在凤洞公社 (今八耳镇 )明月山 (东山 )中咀寨下成片生长 ,面积达 45亩 ,为全国罕见。”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桫椤在我县八耳镇境内———明月山的分布情况、生长状态以及它所生存的环境的地形、地貌 ,也为了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县境内这一重要自然资源给予重点保护 ,更是为了深切地感受爱国主…  相似文献   

10.
桫椤     
桫椤(Cyathea spinulosa)又叫树蕨。桫椤科。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中唯一的蕨类植物。木本。桫椤的根是从茎干下部长出来的不定根。茎柱状,直立,直径一般为10~20厘米,高1~6米,有的可达10米以上;树干纤细没有分枝,上面布满了六角形的斑纹,坚实的纤维质的树干中没有实心的木质。叶为大型三回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项端,叶片长2~3米;羽片长矩圆形;小羽片羽裂几达小羽轴,裂片披针形,有疏锯齿;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频密码子分析法,对人参属药用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和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coding DNA sequence,CDS)进行了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of synonymous coden,RFSC)分析,确定了人参高频密码子6个和三七高频密码子7个.将人参和田七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密码子偏爱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析结果为外源基因在人参和三七中的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拜伦苣苔属(Bellonia L.)作了订正,讨论了它的种间关系和与其他属的联系,对本属的进化方向作了论述。研究工作主要依据世界各地的馆藏植物标本,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析了孢粉和种子的形态。拜伦苣苔属隶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苦苣苔亚科(Gesnerioideae),含2种,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和海地岛。法国 Plumier于1703年发表了这个属,取名为“Bellonia”,后来林奈(Linnaeus,1737)确认了这个属,并为本属的模式种采用了双名(Belloniaaspera L.) 拜伦苣苔属在形态上十分独特它是苦苣苔科中唯一具刺的属。它的花被管中的雄蕊维管束单独发生而有别于同一科中的其他属。它的可育雄蕊数目5~8个,和苦苣苔科一般的2或4个可育雄蕊截然不同,它的花冠结构也独具一格,没有明显的花冠管,辐射对称;苦苣苔科一般花冠两侧对称。花冠管明显,不过,这个属的子房和果实结构符合苦苣苔亚科的特征,一室两个侧膜胎座。本属含两个种:糙叶拜伦苦苣(B.aspera L.)和刺拜伦苣苔(B.spinosa Sw.),它们从形态学上是独立的明显可分的种,前者具有明显的聚伞花序,植株无刺,抱粉的表面纹饰较为粗糙;后者的花序明显单花,植株多刺,孢粗表面纹饰较为平滑,分析它们的形态学,糙叶拜伦苣苔是原始的,刺拜伦苣苔是次生的。形态演化的方向比较明显:从聚伞花序通过花的数目的减少和花序轴的短缩而简化为单花;花序的来源是一个叶腋内生的短缩的枝条;植株上的刺和花序同源,是花序不育化而形成的。推测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减少营养的消耗而减少了花的数目,从而以尽可能好的营养保证可育花的质量。这个属可能起源于石灰岩植物区系,比较原始的糙叶拜伦苣苔仅发现于海地岛南部的石灰岩上。较为进化的刺拜伦苣苔则在石灰岩和非石灰岩基质上都有分布,分布区遍布于海地岛并延伸至古巴岛上。这符合一般的规律:进化的后代常常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区也较广。一般认为石灰岩植物区系具较多的有刺植物,但在本属中无刺的糙叶拜伦苣苔反倒是一个石灰岩特有植物,而多刺的刺拜伦苣苔则广布到非石灰岩生境上。这表明,石灰岩生境和植物的刺形态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种系发生学对植物的形态具有比环境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地采集标本并用改进的HPLC法测定了福建省不同地区16个居群间长柄石杉的石杉碱甲(Hup A)含量。结果显示,石杉碱甲在长柄石杉福建省不同居群间均有分布,其中以梁野山和新罗区黄连盂两个居群含量较高,分别为0.047 7%和0.046 4%;从区域上看,龙岩地区含量最高,平均为0.041 6%,三明地区含量次之,平均为0.041 4%,宁德地区含量最低,平均为0.019 7%。结果表明,福建地区拥有良好的石杉碱甲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蒸馏水、甲醇、乙酸乙酯为溶剂,提取襄麦冬活性物质,并分别测定提取物对以下5种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ber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襄麦冬的三种溶剂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终极腐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上述相同浓度的提取物对齐整小核菌、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同时,三种溶剂提取物对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菌、齐整小核菌、终极腐霉、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的孢子萌发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襄麦冬乙酸乙酯提取物较蒸馏水和甲醇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乙酸乙酯提取物相对于蒸馏水、甲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襄麦冬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终极腐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菌、齐整小核菌、终极腐霉、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的孢子萌发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酸浆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酸浆中多糖的含量.在最大吸收波长488nm处测吸光度,线性范围(4.286~12.857)μg/mL.测得多糖的回收率为94.3%~103%,变异系数小于0.3784%.  相似文献   

16.
建立辽细辛不同药用部位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检测其含量。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两种方法对不同产地辽细辛进行前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辽细辛中马兜铃酸A进行测定,色谱柱为XD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一水一冰醋酸(70:29:1),检测波长为316nm,柱温为室温,流速为1ml/min。分析样品在10分钟内可全部出峰,且在8小时测定时间内稳定性良好;马兜铃酸A含量在20.4ng~102ng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9,在2.04ng~20.4ng范周内相关系数1R=O.99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该方法简便快速,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辽细辛马兜铃酸A含量的测定,所测产地的辽细辛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二型鳞毛蕨为原料,用水提醇沉法从二型鳞毛蕨粉中提取粗多糖,并对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二型鳞毛蕨粉中提取粗多糖的较佳工艺条件是:浸提温度80℃,料液比1∶30(g/ml),浸提时间2.0h,醇沉溶剂用无水乙醇,醇沉时间24h。在此工艺条件下二型鳞毛蕨多糖的提取率为2.51%。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测得二型鳞毛蕨中多糖含量为2.64%。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湖北麦冬的主要成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以期加大对湖北麦冬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了海桐和日本珊瑚树同一植株同一冠层不同方位叶片蒸腾速率和气象因子的变化,同时测定了植物的水分状况,探讨了水分生理对不同微环境的适应,结果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影响气孔频度、气孔大小和Wb/Wf比值影响蒸腾速率,从而影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  相似文献   

20.
以梳唇石斛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外植体诱导、分化、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诱导外植体分化增殖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4mg/L,生根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香蕉泥(100g/L)+NAA(0.1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