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2.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季四川各类师范教育的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完整勾画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清季四川整体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大贡献,实为目前学界研究区域师范教育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孙骋 《文学教育(上)》2010,(11):116-118
"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典籍,历来为各代统治者和文人所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确立了"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的科举政策,由此四书就被当做士子日常的功课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并确立了"四书"在明代文学中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而"四书"地位的确立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本文主要以"四书"在历史上地位的沿袭为研究对象,同时简要分析四书作为明代科举考试的依据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在内忧外患中起步,深受外国影响,尤以受日本影响为最,集中在清季修律和民国两个立法时期。经过这一变革过程,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逐渐消解,近代化的因素逐渐注入,逐步过渡到了大陆法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清末,在奉行"西洋不如东洋"的官绅集团大力倡导之下,湖广、两江、京师、四川等地掀起留日热潮。许多士子选择了游学东邦,东学渐盛。日译新名词的大量输入及其构成的东瀛文体所造成的汉文文体之变,是东学兴起最直接的体现。庚子之后,东学逐渐压倒中学的趋势,迫使科举考试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与内容。留学日本、入读新式学堂,使士子有了新的出路与选择,这也是促使科举变动并最终废止的重要原因。清季最后几年,语言文字被视为"国粹"的要素之一。东学的兴起引发了许多人对汉语言文字变色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9.
"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就是小说《红线传》的思想主题,即警示那些怀有贰心、企图作乱天下的各路枭雄,不要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要恪守臣道,安分守己,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其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意识"为立意基础,反映了有唐一代一些缙绅士子的精神境界;劝喻一切有过错的人们要"自新"和"赎罪",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非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思路,反映了对和平安宁的热爱和追求;以"贱隶"而身怀绝技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轻视小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直隶模式"是清季新政时期创设的有直隶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一套方法和样式。直隶改革取得了成效并形成一种经验,或中央政府予以采纳和推广,或被其他省份自觉仿效和借鉴。"直隶模式"涉及军政、警政、学务和宪政等领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与丘八不仅存在着社会地位的悬殊差距,在声望方面也有天壤之别。士兵天然地对读书人有敬畏之感,晚清时,士兵就不大敢进学堂生事,哪怕这个学堂有革命党需要搜查。进入民国后,军警在学生面前依然缩手缩脚,他们尊学生为“老爷”。  相似文献   

12.
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既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与骈文和散文之争的文学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一批学者以北京大学为阵地,对"文"与"笔"范围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六朝文论的复归。从文学史上看,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在为骈体文寻求正统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也张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总之,民国之际学者们有关"文笔之辨"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使得清末民初成为了"文笔之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流行的"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对中国文学的解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本文指陈前述的文学史观缺点所在,从必要性、可行性角度,力举研究"民国文学史",以弥补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国文学史"被放逐,从而造成大中国文学史谱系断裂的历史性遗憾。  相似文献   

14.
"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礼记.经解》之后,被作为儒家典型的文艺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延伸和发展,到了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晓庄师范之成长"生活教育"第一次的发现,是民国七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演讲。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民国八年是生活教育思想上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1912年1月26日晚,同盟会员彭家珍完成了民国鼎革之际的重要一击——刺杀清末宗社党之胆良弼。数日后,清帝退位。孙中山称赞彭家珍:我老彭收功弹丸。事实上,老彭不止收功,更是收宫。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盟会所主持的一个暗杀时代宣告结束,而彭家珍,也成为同盟会历史上的最后刺客。  相似文献   

18.
腾冲为古滇缅贸易集散之地,居民多由随军而至腾;腾人是中缅贸易的媒介,翻译、“通事”居多;腾冲旅缅社团较多,促成了腾冲艺文的发展。华侨艺文明季勃兴,清季兴盛,“民国”灿烂辉煌。腾冲艺文,明天将会更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9.
闽侯人许珌亲历了明清政权的鼎革,身为崇祯十二年乡试取得功名的待售士子,清初仕途多磨难,屡不得去谒。康熙四年方被选授安定知县,二年余旋被罢官。后因贫寓居安定及临洮二地,终生未能回归故里。许劝亲眼目睹了康熙初年甘肃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并在其诗文中多有载录,这些诗文多收录于其诗文集《许铁堂诗稿》中。结合该诗文集对许珌宦寓陇上之事略进行述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在实际办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学术化"为旨归的学校管理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学校行政者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学生管理、学校行政系统组织、学校设备等工作,既要有学理依据,也要根据事实需要,力求"行政学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