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会写作     
从事写作的通讯员都知道,写作的过程是每一个通讯员学写新闻之后最丰富的写作跋涉历程。大家都有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梦想,也有面对写作之神无所适从的境遇;有任凭文思如波澜狂泄般的爽快,也有与理性博奕中思索的苦闷。从无法绕过的怎么写,写什么开始,或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汲取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2.
专访,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有报道价值的人物或事件的采访。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桕生,是以写专访著称的。她在谈到专访写作的特点时说: 从写作角度来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也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来叙事、议论、描写和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论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自然,而且写作思想上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战斗性,是一种能够  相似文献   

3.
郭建义 《记者摇篮》2004,(11):14-14
通讯写作的要求要比消息写作的要求高一些。因为通讯员不仅要准确地记述事实,还要有一定的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有提炼主题、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特别是主题的提炼,对于通讯员来说,更显得重要,因为通讯的写作一般要求符合宣传的主旋律,并非发现人物或事情较为重大就可以写成通讯见报的。然而,从通讯员的来稿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首先是主题确定太大,刻意要跟“形势”,不注意提炼自己所写的人物或事实的特色,模仿已经发表的大通讯结构的现象较多。其次是对于事实的描述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喧宾夺主的情况也较多,这与通讯员缺乏新闻写作的功底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属于探讨性报道,除了工作研究,还有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等体裁。不论是写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还是写采访札记等,在选择主题和确定题材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根据记者(通讯员)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或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揭露实际工作中的矛盾,要针对性强,切中时弊,促其问题的转化或矛盾的解决。由于这些报道体裁的内容一般具有探讨性,其表达比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写作更加自由灵活。在记叙事实的同时,可发表一得之见和行家的看法、建议,或者抒发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既可提出问题,还可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建议尽管不十分成熟,也可供读者参考。从这一点来说,又是写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等体裁的一个优势. 下面再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报道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先谈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的写作。这种报道体裁是记者(通讯员)以第一人称,用书信体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写作来说,除了主题要集中.选材要典型等一般新闻写作的要求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6.
在朋友家,听到一位通讯员丧气地说: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我可能不具备写作细胞,写的东西寄出后大都石沉大海。很少见报,我真没信心啦……据说,这种情绪在部分通讯员中还较普遍。我说不清“写作细胞”这玩艺,也没见科学家论证过。反正我了解,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名家,无不是经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口舌成疮”、写字“手  相似文献   

7.
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讲:“要学会报纸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当多面手。”意思是说,要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如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杂文、札记等等。做到写作上需要那一种体裁,自己就可以使用那一种体裁。有些记者、通讯员已经这样做了,或者正在这样做,并且已经写出了许多好稿子。可是,也有不少记者、通讯员不敢向新闻写作的各个领域进军,只会写消息、通讯,不会用别的体裁.你让他向别的方面试一试,他总是为难地说:“我不会.”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如果只会写消息、通讯“老两  相似文献   

8.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9.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0.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一直把《新闻与写作》作为辅导通讯员的主要材料,并由县委宣传部出钱,每年订30份左右赠发给全县骨干通讯员。广大通讯员以能得到一份赠刊为莫大奖赏。怎样才能写好消息?怎样才能写好通讯?怎样才能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业余通讯员一见面就会向我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县委通讯组的几位同志,都没进过新闻专业学校,虽说实践中也摸索了一点经验,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不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作者看了本刊第6期朱耀荣同志写的《新闻故事的题材选择》一文后,联系自己的采写实践写出来的,为新闻故事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同时,这种善于借鉴别人的见解,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态度,也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大凡从事报道工作的专业作者和业余通讯员,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都有采写消息、通讯、故事等新闻体裁的经验和教训。在本刊开辟的20多个栏目中,设“采访札记”、“编辑札记”、“通讯员促膝谈”等,读者们看了这些栏目中刊登的有关文章后,也可能会产生联想,从而去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如果都能象张雷激同志那样及时写出来,不仅对自己是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对他人来说,也可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息怎样才能引人?本文通过报道实例及评述,在写作技巧上创新地提出了让导语"简"下来、"重"起来;讲究时效,把新闻写新;注重细节描写,让新闻活起来的办法,值得一试. 在消息写作中,一些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不重视对导语、时效和细节的字斟句酌,笔者最近阅读一些消息,发现有三大问题特别突出:导语偏长、不引入;时间观念差、打马虎眼;内文干巴巴、不鲜活.这些消息发表后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和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但是,也有例外,各人写作风格、习惯不一样,所取方法也会不一样。比如鲁迅就主张过,感情浓烈时不宜写诗,而郭沫若专门在灵感汹涌而来时写下积愤之作,所谓“愤怒出诗人”是也!即使鲁迅不也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吗?如果待情感、记忆淡漠时再写,显然不会写得如此深沉、隽永。新闻写作与写诗、写散文不一样,但从写作的一般规律来说,为了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当然是宜热、宜早动笔为好。比如1983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位刚从通讯员走到记者行业的新闻工作者。起初写新闻时,总写不好。经过几年学习和摸索,自己最大的体会是新闻写作切忌“三贪”。  相似文献   

15.
我处理过的概貌通讯来稿中有一个共同的病患,那就是客观面貌描写得多,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少,给编辑工作增添不少麻烦。为此,谈谈我对概貌通讯的认识和如何写好概貌通讯。概貌通讯是指游记、散记、侧记、见闻等体裁的新闻报道。概貌通讯总的要求是从观感出发,通过现象揭示实质。具体说来就是既写客观概貌,更要写典型事例,决不能有此无彼。举一例子:某年春节期间,一位通讯员逛了××商场,写了一篇概貌通讯寄给我。我看后发现,他这篇稿就是犯了只重概貌描写,而放弃了抓典型镜头。如一开头。他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家商场门前车水马龙的美景,商场所在位置和那典雅的建筑。当写到商场内部时,始终没有采撷一个顾客购货的镜头。真不知这位通讯员写此稿的目的何在。后来,在这位通讯员的邀请下,我和他一同走访了这家商场。在去之前,我请他先介绍了这家商场在服务上有何特点。让他介绍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情况研究此文的主题思想。一天,我们走访了这家商场,参观了商场经营的商品,访问了一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还当场采访了几位前来购货的顾客。我们了解到,这家商场的小百货柜台,商品品种由去年的四百多种增到了一千四百多种。由于他们货全服务好,只这个小百货柜组,一年销售额竟达三百多万元。我们又和这家商场的经理进行了座谈,这样既掌握了总的情况,又抓取了典型事例,写起来就得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热爱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这些同志热情很高,但苦于“摸不着门”,入了门的又苦于水平提高慢。去年下半年,我们试订了几期《新闻与写作》,觉得很适合通讯员学习.于是,就由县委宣传部为全县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共订八十份. 从订阅半年来的实践看,杂志对通讯员学习掌握新闻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新闻形式,提高新闻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县新华书店职工余报生,是个新通讯员,写了不少稿子,却  相似文献   

17.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18.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我和剪贴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把其中的酸甜苦辣捧出来,也许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初学新闻写作时,常听一些老通讯员传授经验说:靠报纸剪贴帮了忙。于是,我搜集全国各种各样报纸杂志,加以剪辑,按分类建立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二十多本剪贴本,摞在一起不下三尺高,战友们戏称我是“剪报大王”。当时我想:这下写东西,可不愁见不了报了!不会写新闻,翻剪贴,不会选体裁,翻剪贴;甚至没有素材,也翻剪贴。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基层通讯员都偏重于写新闻报道,很少写言论。其实,我们通讯员也应该象记者那样,什么都写,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写作的能力。通讯员写言论有很多有利条件。他生活在基层,接触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多。言论,特别是“杂文”、“漫谈”之类的文章,主要是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它是对存在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20.
人物专访既是通讯、特写、访问记三者的融合体,又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一种大有可为的文体。正如著名记者柏生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自然,而且写得好思想上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战斗性,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迅速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生活特点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