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其词性的辨析能力.在众多辨析虚词词性的试题中,副词、连词词性的辨析较常见,也较难辨析,尤其是兼具副词和连词的虚词词性的辨析更难.下面本人就谈谈对该类虚词词性的辨析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该类虚词的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永才 《考试》2008,(10):16-18
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为了更好地备战09年高考,下面介绍一些解答技巧。一、判断词性法有很多虚词"身兼两类词性",只要能确定两个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张永才 《高中生》2009,(4):43-44
判断词性法 很多文言虚词“身兼两类词性”.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只要能确定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4.
李弗不 《高中生》2008,(20):36-36
学文言文较难的一点是虚词比较灵活,让人难以把握。一个文言虚词往往有几种词性,它可以作副词、介词、连词等,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虚词的词性,就很难准确地解释其意思。"与"字就是这样一个虚词。如何区分作连词的"与"和作介词的"与"呢?笔者通过多次摸索,总结出三个办法。  相似文献   

5.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一般只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兼词。正因为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在解决有关虚词的问题时,分析虚词的词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相似文献   

7.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8.
[提示]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这和现代汉语的虚词概念不完全相同。高中语文课本所介绍的32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必须很好掌握。掌握文言虚词主要应了解它在句子里的语法作用,及其“多性多义”的特点。词性是根据语法特点来确定的,随语境的转换而变化,因此要“依句定类”。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所谓“因文辨义”。一个虚词尽管多性多义,但其中必有主要的常用的词性词义。掌握  相似文献   

9.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11.
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探讨,历来的虚词词典都以词性为依据,将虚词的各个义项平排并列,而忽视了各义项间的联系。虚词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虚词意义系统的整理问题。只有说明虚词各义项的来源,整理、揭示出虚词词义的系统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词词典中义项的排列问题,使虚词词典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我们通过整理虚词“於”的意义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它的义项,以期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2.
正前言汉语属于孤立语,其特点是,不是依靠词性的曲折变化,而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法意义。因此,对汉语语序和虚词的本体研究,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语法学、词汇学研究的重点。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先生主编的《古汉语虚词》,都是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今文《周书》共有复音虚词36个,其中复音副词14个,复音助词9,复音连词8个,复音代词3个,复音介词2个.在深入分析这些复音虚词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词性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今文《周书》复音虚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叀",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词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虚词“自”的词性及释义都做了很多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它的演变过程鲜有涉及。虚词“自”的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性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后世都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词义演变、句法位置改变、语境影响及主观认知等因素共同促使了“自”的语法化,它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  相似文献   

16.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解决文字障碍是文言文阅读的前提条件。而这些障碍中,文言虚词因其使用频率高,用法变化大,对师生的干扰也最大,因而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固然,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作一全面的识记是必要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可以作出推断。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个用法较多的词,词性也众说不一,本文就“之”字的虚词词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之”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所以“之 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本身是个动词.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作代词“这、此”解释.至于“之”字做为虚词用,那是因为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联系.关于“之”字的虚词词性大约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虚词意义、用法的分类辨析始终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笔者以为除了构建单个虚词的知识网络,采用同义归类、同用归类、词性归类的分类整合策略外,还必须重点突破以下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1.梳理网络,全面落实。考生要以考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以及各种资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