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与西方主流理论不同的逻辑体系和哲学内涵,在世界政治的主题、世界政治的发展动力、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范式及理论自身的哲学和历史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理论既有相似和相近的一面,同时更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如何以更加开放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将其理论精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实践和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是今天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治理概念以及内涵的分析和探讨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十年来中国学术界逐渐认识和理解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与分析的逻辑过程.文章首先简要概述中国研究人员对全球治理的探讨与研究,其次剖析目前全球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未来议程.笔者认为,全球治理需要从本体论上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而把理论与实践二者辨证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指出,世界转型与中国崛起并行,赋予中国巨大的国际战略塑造空间,国际关系理论主流范式的整合正在积极回应世界转型,但对中国崛起的解释乏力,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依旧处于模仿和追随西方阶段,以西方重心为重心,被笼罩在西方范式之下。作者呼吁,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作者认为,实现这一宏大理想,需要加强对中国之世界理想的研究、加强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研究、加强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等。  相似文献   

4.
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以其缜密的理论逻辑和大胆的理论结论而蜚声国际关系研究界。准确理解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必须把握住三个特点:典型的历史悲观性和静态历史观,鲜明的军事主义权力政治取向,陆权逻辑与海权逻辑的显著对立。  相似文献   

5.
迄今,反思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章已有不少,但这些分析大多是在学术思想史的范畴下展开的,尽管也论及国际关系研究队伍的建设,却很少有学者专门从学科人才的角度论述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本文旨在勾勒国际关系学科人才发展的特点、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合著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力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再重建>出版后,引发了对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对"主权"和"平等"等基本准则的争论.本文认为历史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由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规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权"和"平等"原则没有过时;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张是积极的,是我国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色彩、风格,是其带有的某种中华民族的征象或标志,包括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也包括基于中华民族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特殊视角、特殊认识和基本观点;虽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但中国确实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特色”不能先于理论来刻意地创造,而应该在理论成熟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国际关系理论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陈岳  李永成 《教学与研究》2003,12(12):40-45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在近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进步。国际关系学界对重大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方面更加深入 ,研究方法更趋科学化 ,专门研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可观的增长。一、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国际关系现实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一直在努力使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大的国际问题或突发国际事件 ,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现实性。 2 0 0 3年的国际形势 ,可以说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强词夺理的伊拉克战争、迷…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逻辑蕴含着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思维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治国理政奋斗目标的民族复兴论是逻辑起点,治国理政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时代主题论是逻辑主题,治国理政发展指导思想的发展理念论是逻辑枢纽,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论是逻辑核,治国理政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论是逻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军兴军论是在军事领域的逻辑延伸,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论是在外交领域的逻辑拓展。  相似文献   

10.
比较地区主义是地区主义理论新进展,国际关系学者参与区域国别研究新途径,构建中国学派的地区主义理论新机遇。本文立足于西方和非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解读比较地区主义的生成逻辑,通过对比地区和区域概念,明确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对象,介绍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出定量和定性比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梳理了基于中国文化提炼出的关系思维解读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文献,主张立足比较地区主义,对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理念与西方地区主义的差异,理论化中国的地区实践,达到将中国的视角植入地区主义的目的。比较地区主义倡导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证了逻辑学的基础地位及其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赞誉我国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的贡献,指出金岳霖的道路是把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作者提出,应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通行的学科分类,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充分发挥逻辑学对现代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自己对逻辑学的分类方案。最后,作者对我国逻辑学的教学与科研、高等院校逻辑学课程设置以及应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中无政府状态的分析,指出无政府状态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学位条例》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存在的表述不明确、逻辑不严谨、落后于学位与法律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14.
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在研究新地区主义现象时,通常有两种问题视角,即如何用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新地区主义现象和如何用新地区主义理论来推动现实中的地区一体化。但到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建构。为了推动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现在最需要做的学术工作是:回归中国本位、确立中国视角;树立大战略观念,构建具有东亚特点的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深入开展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提出“中国倡议”;加强对地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与善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发展至今,如何摆正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间的关系?有的逻辑工作者提出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我认为不可,由于两者所属的系统、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皆不同,两者的关系不能是简单地“取代”,而是一方面充分肯定现代逻辑的科学意义和重大价值,全面加强对其研究;另一方面并不排斥传统逻辑,主张所有的逻辑工作者依据其特长,在其不同的逻辑层面上,从事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研究,两者应当并行发展,相互切磋,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日趋加强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冷战时期相比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 ,当前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却存在一种重要的缺失———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分析手段相对单一。本文旨在强调国际关系研究中同时具备政治学学科背景和经济学学科背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铁军 《教学与研究》2005,36(11):51-55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理论与现实脱节、理论创新缺失、方法论滞后、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薄弱等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与反思。作者指出,加强自身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一条连接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发挥我国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努力促进理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推动方法论的建设,既需要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知识,也需要提高定性研究的品质;同时,要重视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vist ideas,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undergird the current pedagogical reform in China. The pedagogical reform i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 that has been introduced across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Although the official documents did not specify the underpinning theories for the pedagogical reform, Chinese scholars and educators have identified constructivism as a dominant theory. The essay argues that the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vist views and logics has generated three key challenges for Chinese educator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ent, teaching approach and assessment. The challenges are the concern that constructivism will undermine content mastery, the perceived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raditional transmission approach, and the misalignment betwee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revailing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 The example of China adds to the international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attraction and borrowing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the tensions and difficulties engendered i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Studies in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highlight the hijacking of educational agendas by neoliberal rationalities and logics. I illustrate these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transnational campaigns for girls’ education, wher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reduced to producing wage-based labor and an accumulation of skills that enhance labor flexibility. ‘Girls’ are primarily articulated as economic actors: potential consumers, labor, and/or entrepreneurs. This reduction of individuals and social projects to economic logics calls for counter-discourses. I delineate one (among many possible) alternate framing of education by foregrounding muslim epistemologies. I 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Shi'i muslim leader, His Highness the Aga Khan, about education, its purpose, and its entangl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and coding of over 30 public speeches and interviews of the Aga Khan between 1994 and 2015, I outline three salient themes pertaining to self, community, and meaningful life that cast doubt around the reduction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log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