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隐士和浪子的抗争论元曲作家的复杂心态曾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是一部动态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特征。生活在其间的文人儒客们受纷繁世界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作家的生活道路、生活实践决定着他们创作的风貌和成就的高低,元代文人的生活道路与...  相似文献   

2.
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作为杂剧,深受时人喜爱。诗人李白以其豪迈奔放的性格,潇洒飘逸的诗风成为唐代文人中的翘楚,也数度成为元杂剧的赋咏对象。元杂剧中现存两部直接描写李白的杂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在元代的接受和传播,也透视出元人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曲以其特殊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又是元代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它们三者皆为一代之文学。作为古代韵文的最后一种体式,毫无疑问,元曲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性质。俗与雅的矛盾统一,言浅与意深的对立融合,形成了一代文学元曲的特点。然而,任何一个事物总有其源头,元曲与诗词之间的关系,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泾渭分明,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似文献   

5.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关于元曲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因子的思想渊薮、道教氛围、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铺垫了元代文学的根本背景,亦使其前后期、南北方风格迥然不同。现试图将元代文学回到它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中来阐释其精神及其在作家作品中的分布,从而对其风貌进行勾勒。  相似文献   

7.
魏晋文人的诗酒风度、北宋初期文人的享乐意识,以及元代文人的浪子风流,都引起了当时文学风貌的变异。元初因统治者轻文重武,停开科举,以至于形成“儒人今世不如人”的局面。精神支柱的倒塌、生存环境的不安定、被政治抛弃后的失重和道德评判标准的失衡,引起了当时文人们思想的躁动,这种思想的躁动应该是元代散曲“蒜酪”“蛤蜊”风味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元代文人在雅集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当他们充分享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后,便从内心真实地忘怀于世俗的权贵势利。考察元代文人的雅集之凤,对于了解元代文人生活状况,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灵,把握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就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雏、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0.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赋体说略     
赋,是我国古代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提法,即说明它曾是独霸一代文坛的重要文学样式。在文学史上,赋作的数量颇大,又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许多人爱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元代文学的重大变迁及变迁的原因和意义。从文学主体精神的觉醒,结构上的自由趋向与形式上的再现趋向三个方面,阐释了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认为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元代文学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掌大统的朝代,社会环境与以往的任何朝代都不相同,元朝文人的忠君、爱国、入仕等思想都与以往的文人不同,偏于淡泊,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偏于享乐、厌世,这也是更重观赏性、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元曲在元代盛行的原因之一..为方便同以前的艺术形式作更相近的比较,本文仅选取散曲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推理元代文人的出世、玩世、哀世、厌世、愤世等心态,进而加深我们对元代社会环境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是否与社会生活同轨,适应人们生活要求和艺术情趣的就能强健地生存发展下来.反之则淘汰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了。文人文学如此,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如此,目下,人们对民间文学颇有另眼,甚者认为它是“下贱的文学”、“原始的艺术”,终将消亡。我不以为然,下面就此谈谈浅见:一、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形,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流传不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巨大艺术生命力.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在文学史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几度融合。从民间采来的《国风》成为我国诗的总源头,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离骚体”;东汉流传的诗,至六朝以后.多采用乐府民歌古题,风格亦近似民歌;唐宋词、最早起源于可以歌唱的民间歌曲,许多词的名称及风格颇受民歌影响;到元代,“书会文人”在勾栏瓦肆创作的元杂剧(元曲)影响一代文坛,其实曲也与北方各民族民  相似文献   

16.
《中文自学指导》2014,(3):F0002-F0002
本书是王瑶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的讲稿,探讨起于汉未,讫于梁陈的“八代”范围的中古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影响,书中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及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它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它代表着元代的文学特色。因此,曾有所谓“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元曲繁盛原因的研究是个老课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或以为经济生产的条件、作家的社会地位,统治阶级对文人放松控制,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造成元曲的繁荣;或以为蒙古贵族的入侵,带来新文化与新思想的因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状况,造成了元曲的繁荣。两种见解,从各自不同的思维层次和不同的思维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元曲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一代文学的繁盛,应该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文学艺术发展的独立性,就会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一条简单化的公式。须知“国家是无法成功的创立一种既符合意识形态上要求,又不失为一种伟大艺术的文学。”社会条件对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文学艺  相似文献   

19.
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由异族统治而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文人感到空前失落的一个时代。七十多年的科举中断使得无数文人不仅无法通过科举来实现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更无法通过科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份改变。而作为元代文学之代表的元杂剧,更是集中体现出文人的这一失落之情。本文通过分析几部元杂剧中与选举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及其不同境遇,结合元代相关的选举制度,揭示有元一代文人的精神失落与苦闷。  相似文献   

20.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