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投入产出的效率角度,运用几种DEA方法和中国省际层面数据,实证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归因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率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并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率及其原因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在各省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1)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综合效率整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行业效率的提升仍需依赖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升;(2)31省市文化子行业效率水平非均衡特征明显:文化制造业综合效率呈现"西低东高"阶梯式分布,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则整体呈现"低集中—高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相比而言,多数省市文化制造业有了较好发展,这与中国制造业率先获得发展相关;(3)2012—2013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及文化服务业行业效率增幅最大的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这体现了中国产业转移与文化产业差异化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资源科学》2013,35(10):1925-1932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 ① 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三大区域也均呈下降态势;④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碳强度的组间流动性较低,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有下降趋势,整体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1~2009年的河南省服务业及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就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SFDI)对传统服务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对于河南省服务业整体,还是河南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较集中的传统服务业部门,SFDI对于技术进步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SFDI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溢出效应)影响河南省服务业及各部门技术进步,但这种影响在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区域差异分析,首先构建全面客观地反映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从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三个方面对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整体上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高新 《软科学》2016,(12):24-28
将消费者异质性纳入到理论模型中,并基于省际层面消费者异质性对省际进口贸易和地区发展进行研究。在对2000年至2013年14个省份与多个贸易伙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省际进口贸易的差异不仅与贸易双方的GDP和消费者异质性显著正相关、与贸易距离和贸易成本负相关,还与地区发展差异有关,比如GDP含金量、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以及各省的区域差异和进口结构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立足福利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之间的结构偏差指数,以2004—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样本,分别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子产业、服务业子产业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的匹配关系。结论认为:(1)科技资源在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配置基本是有效率的,制造业比服务业表现出微小的资源效率优势;(2)制造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梯度差异;(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表现出对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长期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江 《科研管理》2015,36(5):87-98
本文利用1978~2011年分省面板数据与Global Malmquist指数对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变动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有:(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总体上呈退步趋势;(2)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增长最快且多数东部省份增速较快,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多数中西部省份增速较慢。主要研究启示有:(1)理论上,随着DEA测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农业TFP的理解也不断深入;(2)实践中,必须切实地解决农业技术效率低下问题,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动农业TFP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将制度因素纳入C-D生产函数的扩展模型,利用1978-2009年我国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影响,但相对于物质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而言,制度的贡献较小;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省际差异,而制度环境的省际差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服务业在我国分地区以及分行业之间的TFP增长率变化进行分析和收敛性检验,在计算TFP规程中加入了劳动者教育水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总体TFP变迁特征是在样本期内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TFP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有限,样本期内生产与生活两种类型服务业TFP的增长都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提升,东部TFP增长率略高于中西部,而且技术效率对TFP增长的贡献高于其他地区,在地区及行业收敛性检验中发现在样本期内我国各省区总体存在着长期收敛趋势,而在地区及两类服务业的分行业之间则基本没有出现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交通网络化与服务业集聚三者协同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基于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三者协同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从时空维度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者耦合协调状况整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相比于中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导致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三者协同发展具有显著的时序变化和空间迁移特征。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是显示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客观描述了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得出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公共因子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以及三大地区内部的省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研究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及其增长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出增长率与TFP指数高度正相关,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均值为0.997,而上海市相应指标值为1.023,高于长三角的数值;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趋缓;提升服务业TFP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逐渐向服务领域转型,应依赖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促进服务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从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及投影分析等4个方面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率。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综合效率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但是经过投影分析证明信息技术服务作为要素投入尚未达到最佳配置比例,制造业产出尚有不足。此外,由于我国31个省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最后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指标,对2012—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对外功能等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其中广东城市的空间集聚提高程度明显快于广西和海南的城市;(2)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态势初步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下产值密度较大的城市专业化水平未必较高,产值密度较小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3)细分优势行业集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且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和广东的城市集聚优势明显,海南的城市集聚程度较低;(4)根据城市科技服务业对外功能总量和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将北部湾城市群划分为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及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城市、中小城市等3个层次。最后,提出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水平、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构建等,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内涵的基础上,从网络关系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信息传递维度三维并进视角构建中国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作为评价方法,测度中国科技服务业2010—2019年三维并进程度和省际差异,并进一步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科技服务企业三维并进的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科技服务业3个维度整体保持着协调并进的发展水平,但还存在着三维内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低的问题;(2)中国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体现为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3)企业规模、企业数字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在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中作用显著并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和产权性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综合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选取内蒙古、青海、贵州、云南、宁夏等西部12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13—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式增长;西部地区省际间文化产业效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生产力发展理念下,文化资源开发赋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方面部分省、自治区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和规模效率。西部地区与东、中地区仍有差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助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开放型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